“太无耻!”浙江一男子捡到22万,随即立刻报警,警察调出监控,很快找到了失主,失主拿到钱后,千恩万谢,还要给男子酬金,男子不要,没想到第二天,失主却突然翻脸,说他丢的是27万,包里只有22万,非要男子给他赔5万,男子瞬间火了:我要贪你那5万,干嘛还要还你22万? 夜幕低垂,浙江街头,昏黄的路灯拉长了行人的影子。2023年10月的一个傍晚,小李拖着疲惫的身子下班回家,眼神却被路边一个破旧的黑色公文包绊住了。 包被行人踩得脏兮兮,半敞的拉链里,红彤彤的钞票若隐若现。小李心跳加速,蹲下身,轻轻打开一看——满满一包现金,整整22万!那一刻,他脑海里闪过无数念头:这是谁的钱?救命钱?血汗钱?还是……他深吸一口气,拨通了110。 小李是个普通打工仔,租着30平的小屋,每月工资刚够温饱。22万,对他来说是天文数字,能换套房子首付,能让日子宽裕不少。 可他盯着那包钱,脑海里浮现出失主可能的焦急模样。“要是我的钱丢了,得多崩溃啊?”他喃喃自语,果断报警。警察赶到时,他站在路边,手里紧紧攥着那个包,连碰都没多碰一下。 监控拍下了这一幕:小李捡到包,抬头四顾,径直走向派出所。几个小时后,失主张先生匆匆赶来。 见到钱,他激动得握住小李的手,连声道谢:“兄弟,太感谢了!这钱是我全部家当!”他掏出几百块酬金硬塞,小李摆手拒绝:“举手之劳,换我我也急。”那一刻,路灯下的小李笑得腼腆,像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可谁也没料到,故事的画风在第二天骤变。清晨,小李接到张先生的电话,语气冰冷:“我丢的是27万,你还的只有22万,差的5万你吞了吧?”小李愣住了,像是被人泼了一盆冷水。“我要是想吞,为啥还报警?22万我一分没动!”他气得声音发抖。张先生却不依不饶,扬言要起诉:“你等着,法院见!” 小李百口莫辩,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不明白,自己明明做了好事,怎么反倒成了“贼”?他一遍遍回忆那天:破旧的包,散落的钞票,报警时的忐忑……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数错了?可警察清点时,他根本没碰过钱!“我就不信,做好事还能被冤枉!”小李咬咬牙,决定应诉。 2024年初,案件在当地法院开庭。张先生信誓旦旦,拿出银行取款记录,称自己取了27万现金,装在那个包里。 可他拿不出更多证据:没有目击者,没有监控显示包里具体金额。反观小李这边,警方提供的监控清清楚楚——他捡到包后直接报警,连拉链都没拉开。法官犀利发问:“如果他想贪钱,为何不全拿走?22万和5万有何区别?” 庭审中,小李的律师援引《民法典》第314条:拾得遗失物应归还失主,但失主需证明遗失物详情。同时,《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张先生拿不出证据,逻辑漏洞百出,庭审几乎一边倒。最终,法院驳回了他的诉求,判决小李无责。 走出法庭,小李长舒一口气,眼眶却有些湿润。他想起那天夜里,路灯下的公文包,像个诱惑人心的黑洞。他庆幸自己没被吞噬,可心底还是泛起一丝苦涩:做好事,怎么就这么难? 案件传开后,网络炸了锅。网友们一边倒地支持小李,怒斥张先生“农夫与蛇”:“归还22万还不够,还要讹人5万?良心呢?”有人调侃:“失主说丢了27万,法院该把22万判给小李才对!”还有人分享类似经历:归还手机被诬陷偷钱,幸亏监控洗清冤屈。 媒体也加入讨论,《钱江晚报》发文呼吁:“拾金不昧是美德,法律和社会必须为善良撑腰!”有律师分析,类似案件多因失主“贪心不足”,试图通过讹诈弥补损失。数据统计,近年拾金不昧引发的纠纷呈上升趋势,2022年全国类似案件超3000起,近三成涉及“反咬一口”。 小李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社会的复杂一面。有人感慨:“做好人还得留个心眼,不然好心变寒心。”也有人提出,是否该立法强制失主支付酬金,保护拾金不昧者的权益?这些讨论,让小李的经历不再只是个案,而是引发了更深的思考。 信源:不凡智库 2024年6月12日《网友捡到22万现金,报警将钱归还,失主说少了5万!法院判了!》
“太无耻!”浙江一男子捡到22万,随即立刻报警,警察调出监控,很快找到了失主,失
何仪聊
2025-04-30 16:44: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