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1995年,湖南,符桂林胸部中枪后,医生却没有在体内找到子弹!医生很疑惑:子弹怎么可能凭空消失?没想到14年后,真相终于大白了! 那年春节,符桂林才28岁,是古丈县一个普通农民,靠种地和偶尔帮人运货养家。枪击案发生后,他被紧急送往县医院,腿部的子弹顺利取出,但胸部的子弹却成了谜。X光片上看不到任何金属影子,医生推测可能是土枪的劣质子弹,射速慢,卡在肋骨上被弹飞了。 符桂林咬着牙回了家,可从那以后,他感觉身体像被抽空了气:稍微干点重活就喘不上气,胸口像被针扎,晚上睡觉总被心悸惊醒。 “是不是伤没好透?”他问过无数次医生,得到的答复总是“没事,多休息”。妻子李秀兰心疼地劝他少干活,可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他只能硬撑着下地。 日子一天天过去,符桂林的体力越来越差,胸痛像个甩不掉的影子,折磨得他脾气都暴躁了。村里人开始议论:“中过枪的人,能活多久?”符桂林听在耳里,攥紧拳头,暗暗发誓:我得活下去,孩子还等着我呢。 2008年,符桂林的父亲查出肺癌晚期,为了照顾老人,他几乎跑断了腿。自己的身体却像雪上加霜,胸痛越来越频繁,甚至连走路都得扶着墙喘气。妻子急了,硬拉着他去长沙湘雅医院做检查。那天,医生盯着CT片,眉头越皱越紧,半天憋出一句:“你心脏里……有颗子弹!” 符桂林愣住了,妻子李秀兰更是吓得腿软。CT片上,心脏附近赫然有一个13毫米长的金属异物,表面已经锈蚀,周围被一层薄薄的肉膜包裹,像个定时炸弹,随着心跳微微颤动。 医生们围着片子讨论了整整一天,最终确认:这就是14年前“失踪”的那颗子弹!它不仅没被弹飞,反而嵌进了心肌组织,奇迹般地没刺穿心脏,也没引发致命感染。 “全球罕见!”湘雅医院的心外科主任罗万俊教授后来回忆,符桂林的案例几乎颠覆了医学常识。心脏是人体最脆弱的器官,子弹一旦击中,几乎必死无疑。 即使侥幸存活,异物在心脏里存留14年不引发感染或大出血,概率低到连教科书上都没记载。医生推测,子弹可能是土枪的仿制品,射速慢,恰好被心肌“卡住”,又被人体组织包裹,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层。 但这颗子弹绝不是“安静的邻居”。它每一次随着心跳移动,都像在刀尖上跳舞,随时可能刺破血管或引发感染。符桂林的胸痛和心悸,正是它在作祟。 更可怕的是,子弹已经锈蚀,表面坑坑洼洼,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雷。医生警告:不手术,符桂林可能随时猝死;但手术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大出血,当场致命。 2009年10月,符桂林躺在湘雅医院的手术台上,麻醉针扎下去前,他拉着妻子的手,声音发抖:“如果我下不来,你替我把孩子养大。”李秀兰泪流满面,哽咽着点头。手术室外,她守了整整6个小时,攥紧手里的佛珠,一遍遍祈祷。 手术台上,罗万俊教授和团队屏住呼吸。子弹嵌在心肌深处,周围全是密密麻麻的血管,锈蚀的部分已经和组织粘连,像一颗生了根的毒刺。医生们小心翼翼地剥离组织,每一次心跳都让他们的手微微发颤。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手术室里只剩仪器“滴滴”的声音。终于,6小时后,罗万俊夹出了一颗13毫米长、7毫米宽的子弹,表面布满锈斑,像个沉睡14年的恶魔。 手术成功了!符桂林被推回病房时,妻子扑上去抱住他,哭得像个孩子。醒来后,符桂林摸着胸口,感觉那股压了14年的沉重终于消失了。他笑着对医生说:“我好像……活过来了。” 术后,符桂林的恢复速度惊人。胸痛没了,心悸消失了,他甚至能背着几十斤的粮食走上几里路。村里人听说他的故事,纷纷跑来看他,感叹:“老符,你这是捡了条命回来!”那颗取出的子弹被湘雅医院保存为医学标本,标牌上写着“全球首例”,成了心脏外科的传奇。 医学专家后来分析,符桂林能活下来是个多重奇迹的叠加:土枪子弹的低速、恰到好处的射入角度、人体的自愈机制,再加上14年后CT技术的精准发现。 如果早几年,X光技术根本找不到这颗子弹;如果晚几年,子弹可能已经引发致命感染。符桂林的案例不仅为心脏外科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也让人们感叹生命的顽强。 来源:央视网.走近科学栏目《随心脏搏动的子弹》
有个医生在医院走廊一坐就是800天,从不接诊病人,同事见到她都绕着走,患者也搞不
【26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