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

子焓 2025-05-18 07:35:58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走到门口时,郭沫若正要开门,突然转身对张琼华说:“你我本就是包办婚姻,没什么感情所言,生孩子这种事,还是不要提了。” 1912年腊月廿三,四川乐山沙湾镇的郭家大院张灯结彩,19岁的郭沫若穿着簇新的长衫,望着红盖头下新娘的剪影,心里却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这场父母包办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写满了错位。 拜堂时,张琼华的盖头不慎滑落,郭沫若瞥见她宽额厚唇的模样,心头一沉。 按照当地风俗,新人要喝合卺酒、吃子孙饽饽,他却草草应付,待宾客散尽,径直走向客房。 张琼华怯生生跟在身后,绞着绣着并蒂莲的帕子:"阿弟,天寒地冻的,早些歇息吧。" 这句带着川南口音的软语,换来的是郭沫若的冷脸:"我去书房睡。" 张琼华猛地抓住他的袖口,烛影摇曳中,她膝头一弯跪了下来:"郭家香火要紧,给我个娃吧。" 郭沫若盯着她鬓角的银簪——那是母亲特意打的嫁妆,突然觉得这场景像出荒诞的戏。 他掰开她的手指,木门"吱呀"一声,切断了红烛的光。 这一夜,郭沫若在祖父的藏书阁待到天亮,临帖时墨汁三次滴在"关关雎鸠"的字样上。 而新房里,张琼华对着镜中未卸的妆容,用剪子铰下一缕头发,塞进陪嫁的檀木匣——那里还躺着她绣了三个月的鸳鸯肚兜。 郭沫若离家那天,张琼华天不亮就起来熬了锅红枣粥。 他接过碗时,发现她眼底青黑,却故意望向院角的腊梅:"我去成都读书,寒暑假便回。" 这一去,便是二十六年未见。 在日本东京圣路加病院,郭沫若遇见了改变他人生的女人。 1916年的樱花季,护士佐藤富子为他换绷带时,指尖不小心划过他腕骨的旧疤。 这个出身京都望族的姑娘,竟为了他背弃家庭,改名"安娜",在冈山的小屋为他生下五个子女。而千里之外的乐山,张琼华正跪在郭家祠堂,为久病的婆婆尝药试温。 最残忍的莫过于1923年的那封家书,郭沫若在信中说"已在日本成家",张琼华对着信纸发怔许久,转身给婆婆揉按风湿的膝盖:"阿爸阿妈,二郎在外有了出息,是好事。" 她把佐藤富子的照片夹在佛经里,却在无人处对着照片上的洋装女子发呆——那个能与丈夫讨论新诗和哲学的女人,该是怎样的蕙质兰心? 1939年,郭沫若的父亲临终前把张琼华叫到床前,颤巍巍塞给她一本田契:"琼华啊,这二十亩良田,是你应得的。" 老人不知道,此时的儿子正在重庆与于立群新婚燕尔,客厅挂着"还我河山"的书法,却没给结发妻子留半行字。 张琼华收下田契,转手就分给了郭家的堂兄弟们:"我一个妇道人家,要这么多地做甚?" 她继续住在祖上留下的老屋里,清晨扫院时,常望着门楣上"贞节可风"的匾额出神——那是县长为她请的旌表,却像道无形的枷锁。 郭沫若晚年写《黑猫》,用隐喻的笔法提及这段婚姻:"那只黑猫,终其一生在旧宅里徘徊,而我是个逃婚的浪子。" 1963年,他托人给张琼华捎去500元钱,附信写着"大姐辛苦了"。 收到钱的张琼华却笑了:"他还记得我这个大姐?"转手就把钱捐给了沙湾小学。 张琼华的悲剧,是千万个传统女性的缩影。 她19岁嫁入郭家,75岁离世,62年婚姻里,与郭沫若相处不过三天,她的账本上,记着公公的药引、婆婆的寿礼、侄儿的学费,唯独没有自己的青春。 当郭沫若在《女神》里高呼"我是我自己的太阳"时,她正在灶前给雇工烙饼,面盆里的面团,揉进了整个时代的无奈。 这场婚姻的错位,折射出新旧文明的剧烈碰撞,郭沫若代表着追求个性解放的新青年,却在传统文化的惯性中,把发妻变成了"活寡妇";张琼华恪守着"嫁鸡随鸡"的古训,却在新式婚姻观的冲击下,成为封建礼教的活标本。 两人的故事,像面镜子,照见了一个时代的撕裂——当爱情与责任分道扬镳,当个人自由与家庭伦理激烈交锋,受伤最深的,往往是没有话语权的女性。 1978年,郭沫若病逝于北京,两年后,张琼华在乐山逝世,临终前叮嘱侄儿:"别给那边添麻烦。" 她的棺木里,陪葬的是郭沫若留学时寄回的《女神》诗集,扉页上"沫若"的签名,早已被岁月浸得泛黄。 如今的沙湾古镇,郭沫若故居的厢房里,还陈列着张琼华用过的针线筐。 游客们路过时,导游总会说起那个在洞房花烛夜被抛弃的女子,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用一生的守望,为这段错位的婚姻,织就了最悲凉的注脚。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评判,郭沫若的背弃,固然有时代的局限与个人的选择;张琼华的坚守,既是封建礼教的枷锁,也是传统美德的悲歌。 当我们在百年后回望这段往事,更该看见: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每个个体的命运都是复杂的经纬,而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女性身影,不该只是史书里的一行小字,更应是我们反思文明进步的坐标。 创作来源:新文学史料,《郭沫若与原配夫人张琼华关系始末》

0 阅读:0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