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可怕!”一男子去广州出差时遇到暴雨,患有脚气的脚浸泡在水里没能及时更换鞋袜,

子焓 2025-05-18 10:35:29

“真可怕!”一男子去广州出差时遇到暴雨,患有脚气的脚浸泡在水里没能及时更换鞋袜,导致屏障破损,没想到,下班回去后就开始发烧,去医院检查后,竟被确诊了丹毒,网友:皮肤比较敏感的,湿掉的手套最好也不要戴! 2025年5月12日,广州遭遇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下午三点,32岁的陈建军正抱着文件袋在体育西路地铁站狂奔,雨靴里的积水随着脚步哗啦作响。 他低头看了眼手机,客户催促的短信让他眉头紧锁——这单合同若签不成,月底的业绩考核恐怕难以达标。 作为深圳某科技公司的销售经理,陈建军常年受足癣困扰,脚趾间的脱皮和瘙痒早已成为生活常态。 此刻,他只想着尽快赶到写字楼,根本没注意到雨水正顺着裤脚渗进鞋袜,将本就潮湿的足部捂得密不透风。 "等开完会换双鞋就行。"他安慰自己,却不知道致病性链球菌正沿着破损的皮肤屏障悄然入侵。 当晚七点,陈建军回到酒店时已浑身湿透,他甩掉鞋袜的瞬间,一股刺鼻的酸味扑面而来,脚趾缝间的皮肤泛着不正常的红肿。 简单冲了个澡后,他倒头就睡,却在凌晨两点被一阵寒意冻醒——体温计显示39.2℃,右腿从脚踝到小腿肚红肿热痛,轻轻触碰便如刀割般剧痛。 "先生,您这是丹毒。"中山三院急诊科医生李卫国指着超声检查结果,"足癣导致皮肤屏障破坏,雨水里的细菌趁机感染淋巴管。" 病历本上的诊断像一记重锤:急性淋巴管炎(丹毒),需立即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疗。 陈建军这才想起,母亲每次视频都叮嘱他"脚气别拖着",而他总以"工作忙"敷衍。 住院部的白色床单上,陈建军看着护士在右腿敷上金黄散,听着邻床老人讲述自己因脚癣引发败血症的经历,后颈直冒冷汗。 主治医生王主任每天查房时都会强调:"广州雨季的雨水夹杂着汽车尾气、垃圾渗滤液,病原体含量是普通雨水的3倍。" 他展示的微生物检测报告显示,雨水中的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检出率高达67%。 经过7天静脉滴注青霉素,陈建军的体温终于恢复正常,但右腿的红肿仍需持续外敷治疗。 妻子从深圳赶来时,带来了他一直嫌麻烦的抑菌喷雾和纯棉袜:"妈早就说过,脚气要规范治疗,你总说'男人不拘小节'。" 床头柜上,母亲连夜寄来的艾草足浴包散发着淡淡药香,让这个在病床度过的生日多了份苦涩的温暖。 在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忠平看来,这起病例折射出传统健康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脱节。 "岭南地区自古多雨,先民早就总结出'雨靴不离脚,祛湿先护足'的经验。"他翻开《广东民俗志》,里面记载着清代珠三角地区"雨后必换鞋,脚湿必抹药"的习俗,"古人用皂角、金银花煮水泡脚,本质上就是天然的抗菌防护。" 这种传统在潮汕地区尤为显著,每个家庭的玄关都备有"雨鞋架",孩童从小被教导"雨水泡脚后要抹薄荷膏"。 陈忠平指出,现代都市人常因"赶时间""嫌麻烦"忽视这些细节,实则是对身体屏障的漠视:"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足部作为'第二心脏',更需要细致呵护。" "年轻人总觉得疾病是老年人才有的困扰。"同病房的退休医生张叔感叹,"我儿子跟你差不多大,也总说'忙得没时间生病'。" 这种对健康的透支,在996工作制盛行的当下尤为普遍,陈建军想起上个月连续三周熬夜赶方案,免疫力下降时足癣明显加重,却仍用"年轻扛得住"自我麻痹。 中山三院皮肤科主任林教授指出,我国足癣患病率高达23%,但规范治疗率不足15%:"很多人把脚气当作'小毛病',却不知道它可能成为感染的突破口。" 这种认知偏差,本质上是对"治未病"理念的忽视。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第一现场

0 阅读:1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