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受害者的创伤体验

生活情感心理 2024-08-31 16:15:35
🔺“你有什么用?” 🔺“你就是个垃圾。” 🔺“除了哭你还会干嘛?收起你那招人嫌的眼泪。” 🔺“你真蠢,像猪一样。” 📢这样的讥讽听起来刺耳,但是在语言暴力的家庭之中是稀松平常的,被实施家庭暴力的人从小时候起,长期并反复的接受这种语言攻击💢💔 这种攻击更加隐蔽,藏在丰衣足食和家庭和睦的表象之下,鲜少有人知道你经历了什么,甚至你自己都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种严重的、可以摧毁你内心的暴力行为。 💘那些词汇、嘲讽和轻蔑的语气、直接或间接的否定、故意的忽视和攻击弥散在幼年的记忆中,情节模糊,但羞耻感、自罪感、愧疚感和无价值感却如影随形,即便是长大了,也会在某些不经意的瞬间激活,退行到幼年时被父母嘲讽蔑视的痛苦状态中。 👉难以名状的痛苦情绪会不断累积,最终形成一种复杂的创伤应激障碍(CPTSD)。 🎯什么是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呢❓ 就是当我们遭遇单个或一系列极端威胁或恐怖的事件,长期、反复并累积,想要从这些创伤事件中逃脱是极其困难的,症状有:强烈的羞耻感、恶性内在批判和社交焦虑。 暴力语言,对施暴的父母而言,没有什么稀奇,也不会觉得抱歉,因为没有健康家庭作为参照,并且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爱孩子的。 可能父母曾经也是语言暴力的受害者,但也没有有效的办法应对,创伤只能一代一代的无意识向下传递😣 曾经的受害者,在有了孩子以后,却变成了施虐者,成为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那么,这种代际传递如何停止❓ 🔸首先,我们应该觉察童年时被灌输的破坏性想法和思维,对“自己是没用的、失败的、无价值的,自己惹人厌、丑陋、愚蠢或有致命缺陷”的观念保持警惕,并适当拉开距离。可以站在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的位置上,去看到这些想法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它们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要求,这个结论又是否客观。 🔸其次,要学会选择更加现实、更有弹性、更健康的方式看待事件和自己,减少对专横的内在批判者的认同,学着逐渐用一种自我支持的视角来取代它。尝试更多地理解自己,包容自己,给自己支持和认可,给予内心脆弱的部分保护💞 🔸最后,当羞耻感来袭,可以把他当作一个老朋友,允许自己体验这种糟糕的感觉,但同时也清楚,这仅仅是一种感受,它会来,也会走,而你才是你自己的主人💝🌈

0 阅读:0
生活情感心理

生活情感心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