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个县令的朋友去世,他让仆人带去了300两银子吊唁。最后却发现送错了人,这时县令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 当时仆人送完钱后回来告诉他,钱已送给丧主家女儿。县令听了很意外,原来他的朋友家只有一个儿子,等他弄清楚事情的由来,才发现当时有两艘丧船,是仆人送错了。 没想到几年后,县令当初送错了的钱却让他人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个县令名叫吴棠,清朝时期安徽人,曾官至四川总督。 吴棠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特别聪明好学,无奈家中贫困,晚上学习没有照明的灯油,便在雪地的月光下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清朝道光年间,吴棠中了举人,后来当了淮安府桃源县县令,后来又调到清河县当县令,相传这个故事就是当时在清河县的时候发生的。 当时吴棠的一个刘姓好友病逝,其儿子带着父亲的棺木回家乡,所乘丧船正好经过清河县,便给他送了信。 吴棠接到报信后,让手下人带着300两白银,送给刘某的儿子。 仆人来到河边,看到河边停了一艘丧船,上前一问,是一官员的灵柩,他就送上这300银两作为祭礼,船上丧主家接过银两,千恩万谢。 仆人回去报告了吴县令,说钱已经给了丧主的女儿,吴棠听了感觉不对劲,明明自己朋友家是儿子,然后他派人去打听。 这一打听发现真相,原来码头上有两艘丧船,另一家才是自己朋友。可是送出去的祭礼也不好再要回来了,只好将错就错了。 第二天吴棠又亲自带着300两银子,到朋友刘某那里祭拜,之后又到了另一艘船上祭拜。 之前仆人送祭礼的那个也是清朝的一个官员,叫惠征,原本在安徽做官,后来因病去世。 惠征有两个女儿,当时年纪不大,十来岁的样子。 惠征的两个女儿,得到吴棠仆人送的300两白银,又见到吴县令亲自来吊唁,很是感动。 当时她们家因为父亲去世,家里陷入困顿,这笔钱对她们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姐妹俩把吴棠的名帖珍藏起来,说吴县令是她们姐妹的恩人,以后要是有机会一定不忘了这个恩人。 几年之后,姐妹俩中间的姐姐被选秀进入皇宫,成了贵妃。 咸丰帝死后,又成为皇太后,也就是晚清时期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 没想到吴棠当年的一个无意之举,帮助了慈禧太后安葬了父亲。 后来的吴棠官运亨通,几年间多次被破格提拔,由一个小小的县令逐渐成为两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 这是清代宫廷史官恽毓鼎在《崇陵传言录》中记载的一个故事,按照史料推断,惠征于咸丰三年在江苏镇江病逝,而咸丰二年慈禧已经被选入宫中,也就是惠征去世之前的那年,慈禧已经入宫。 身为妃子,不太可能随意再到镇江护送灵柩,所以从时间来看,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只是别人道听途说而已。 另一方面,当时惠征是在地方做官,根据清朝的制度,旗人不管是因公殉职还是病死在任期内,都会有朝廷安排车船护送到家乡安葬。 其中所有的开销也都是官方负责,也不太可能出现因为家庭困顿或者家人护送安葬的事情。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分析,这都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 虽然如此,但是在历史上,吴棠的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官员。 他做官三十多年,功绩卓著,治理水患和匪患,兴修水利,赈灾济民,为辖区百姓称颂,如今在江苏一些地方,还建有他的纪念馆。 吴棠去世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都给他写了祭文,可见他的社会地位非同一般。 看来,吴棠的升迁也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少年时代便聪明好学,出身贫寒,他深知百姓之苦,在为官期间,他励精图治、以礼化民。 后来还被朝廷委以重任,到成都任将军,可见当时朝廷对他的信任,可能由于后来他升迁太快,野史就杜撰了这个故事,认为他与慈禧有私人交集才会短短时间内数次升职,后来这个故事也被很多书籍引用,事实上并不是真事。 不过,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以侧面反映了吴棠的为人和能力,他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才能得到清政府的赏识。
1880年,46岁的慈禧太后感觉肚子肿胀,还干呕嗜睡,贴身太监李莲英赶紧找御医来
【9评论】【56点赞】
用户21xxx27
地方志里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