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张振汉带11万人增援被红二、六军团围困的宣恩;走到忠堡时,遭遇大

青史如烟啊 2025-04-15 10:47:13

1935年6月,张振汉带11万人增援被红二、六军团围困的宣恩;走到忠堡时,遭遇大队红军。张振汉认为红军没有大炮,就依托石头碉堡顽抗;正当他洋洋得意时,阵地上突然传来炮弹爆炸的声音! 1935年6月,张振汉将军领导着11万国民党军队,奔赴湖北宣恩,准备解围被红军二、六军团围攻的友军。他们的行军路线经过忠堡,这是一个关键的地理节点,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张振汉在进攻前,通过侦察了解到红军的重炮几乎已经全部损失,在湘江血战中耗尽了火力。 然而,红军不曾因此失去斗志。在随后的桃子溪战役中,他们以少胜多,巧妙地从国民党58师手中夺得了两门珍贵的沪造75毫米山炮及大量炮弹。 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一优势,红军计划在宣恩周边地区通过“围点打援”战术,吸引敌军主力。国民党的鄂军总司令徐源泉意识到情况的紧急,迅速命令张振汉带领主力前往援助。行军至忠堡附近,张振汉果断选择了一个由当地民团修筑的石碉堡群作为防守阵地,相信凭借这些天然和人造的防御工事,足以抵挡敌人的攻势。 在完成阵地部署后,张振汉本以为可以安心守待援军,因为据他了解,红军缺乏重炮,不足以发起有效的攻势。然而,红军的策略已经悄然改变。通过审问俘虏和侦查,红二、六军团了解到张振汉本人就在前线指挥。于是,他们决定使用刚刚缴获的沪造山炮,对张振汉的阵地进行针对性打击。 沪造75毫米山炮,这一模仿自1905年德制克虏伯炮的重炮,因其优良的性能和威力,在战场上有着不小的名声。红军炮兵迅速就位,开始炮击。张振汉一向擅长炮战,他通过炮弹的爆炸声辨认出了对方使用的是何种火炮,但这一次他无法及时作出反应。炮弹接二连三地落在碉堡群中,造成巨大的伤亡。张振汉在一次爆炸中被炸晕,士气大挫,部队迅速崩溃,成为红军的俘虏。 俘虏之后的张振汉,本以为自己的命运将十分凄惨,但情况出乎意料。红军将领贺龙与萧克出于对他军事才能的欣赏,不仅以礼待之,还邀请他加入红军,成为军校的教官。张振汉深受感动,决定效忠新的事业。在后续的龙山和板栗园战役中,他运用自己的炮兵经验,指挥红军仅用几发炮弹就精准摧毁敌方坚固的堡垒,大大提高了战斗的效率和效果。 1936年,红军在清水江筹备架桥时遇到难题,三角架难以固定,严重影响过河进度。张振汉凭借自己的经验,指导战士们用大石头稳固三角架,顺利完成桥梁的建设,帮助部队渡过清水江。同样,在金沙江缺船的危机时刻,张振汉建议使用当地竹子制作竹筏,再次助红军渡江成功。 在行军至玉龙雪山的途中,红军面临严酷的环境挑战。在张振汉的建议下,红军将一门重型山炮拆解携带,而非舍弃。尽管负重艰难,红军战士们在张振汉的激励下,互相扶持,共同克服了险峻的雪山。 不幸中的幸运是,在一次意外中,张振汉从骡背上滚落,严重受伤。面对这一突发情况,红军战士们不仅迅速组织救援,还将他抬出了雪山。 1936年,红军主力会师陕北,长征的艰难历程令他深刻感受到共同理想的重要性,这种体验也让他对红军的忠诚与信仰更加坚定。 会师后不久,张振汉被派往延安,这个革命的圣地让他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党中央的领导。在延安,他受到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亲切接见,两位领导人对张振汉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考虑到他的背景和能力,党中央安排他进入红军大学,继续发挥其军事教育的专长,并每月发放银元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 在延安的日子里,张振汉快速适应了那里的生活环境。他在红军大学教授军事理论与实践,认真教学的同时,也与其他高级干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关系在私下里也得以延续,他们常一起购买当地的农产品,一同享受简朴却充满乐趣的聚餐时光,这些时刻成了他在红军生活中珍贵的片段。 他的妻子邓觉先闻讯也来到了延安。邓觉先为了与丈夫团聚,历尽千辛万苦,伪装成农妇,通过各种关系最终来到延安。 然而,西安事变的发生为国共关系带来了新的转机。毛泽东考虑到张振汉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经历和人脉,提议他回归国民党,助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他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 返回汉口后,张振汉的归来引起了蒋介石的震怒,甚至一度下令将其枪决。幸亏多名同僚极力保他,才使他免于一死。蒋介石最终通过人劝说,恢复了张振汉的官职,但他拒绝了单纯的军官职位,坚持要参与前线作战。 尽管重新加入国民党军队,张振汉仍秘密为共产党工作,积极推动国民党内部的抗日力量,并在可能时救助被捕的共产党人。 抗战胜利后,张振汉被任命为连云港市长,他不仅推动了该市的重建,还秘密支持解放区的抗战,为最终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他继续忠于自己的信念,被任命为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和全国政协委员,为新中国的建设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