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郭松龄倒戈反奉,张学良愁得整夜睡不着觉,突然想起杨宇霆送给自己解乏的大烟,对副官说:“把大烟拿来”...几口下去,果然浑身都舒坦了。
“ 郭松龄是我的老师,张作霖是我的父亲。现在郭松龄促进共和、维护统一的名义起兵讨伐我父亲,我打心眼里认同他,我父亲确实是个专制军阀。可他毕竟是我的父亲,宇霆啊,你说我是该继续拥护我父亲呢?还是跟着他郭松龄干?”张学良躺在床上,目光呆滞地注视着天花板,似问非问地询问杨宇霆。
杨宇霆侍立在一旁,没有正面回答张学良,俯下身子递过一杆大烟枪,拍拍张学良的肩膀,把烟嘴凑到张学良嘴边,说到:“汉卿,你先别急,郭鬼子不是还没打过来,咱们的兵不还在前线与郭鬼子鏖战呢嘛。来,你先抽一口提提精神,有了精神,脑子活络起来,咱叔侄两也好商量。”
汉卿,是张学良的字。解放前,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地主乡绅,凡是稍微有点财权地位者都会取个字来显示自己身份尊贵,与一般平民百姓不同。平常人见张学良都要恭恭敬敬叫上一声少帅。
眼前这个人却敢直呼张学良之字,可见其身份不一般。没错,此人却非凡人,而是东北军及张作霖东北政权的核心人物,时任东北军参谋长——杨宇霆。杨宇霆是张作霖的心腹,也是张作霖弟弟辈的人物,从辈分来讲,张学良理应叫他一声老叔。
杨宇霆与郭松龄二人历来不对付,杨宇霆是留日派,而郭松龄是留德派,二人在工作之中常有分歧、龃龉。当然,郭松龄、杨宇霆二人的矛盾不仅仅是他二人的矛盾,更是张学良、张作霖父子明争暗斗的表现。
郭松龄是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时候的老师,张学良受郭松龄影响较深、视郭松龄如同精神偶像。而杨宇霆则是张作霖一手提拔上来的人,自然紧依靠着老元帅。
在土匪成群、强盗扎堆的东北军中,郭松龄是难得的理想主义者。与张作霖借共和革命名义稳固政权不同,郭松龄真的心向共和。他当年愿意为张作霖卖命,也是希望张作霖真能统一中华、实现共和民主。
然而,张作霖欣赏郭松龄之军事才能,但对其共和民主主张则嗤之以鼻,这也正常,共和民主以后把他老元帅放在哪里呢?眼见张作霖压根不把自己的那一套理想当回事,郭松龄又不忍放弃自己在东北军打下的基业,便起兵讨伐张作霖,决定扶持思想进步的张学良上位好依靠东北沃土实现自己的共和理想。
张学良心内其实赞同郭松龄的民主共和理想,但张作霖毕竟是他的父亲,他这个所谓的少帅也不过是继承父亲的衣钵而已。万分纠结之下,在友情与亲情、理想与现实间,张学良还是选择了亲情与现实利益。他主动向父亲请缨,率领大军前去讨伐郭松龄。
张作霖表面上答应,但心里对于儿子并不信任。无情最是帝王家,古今中外,一家人为争权夺利而闹到父子相残、兄弟反目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儿子虽然嘴上大义凛然要带兵替自己讨伐郭松龄,但也没准不过是从自己这里要走大军,到前线之后再与郭松龄合流,里应外合讨伐自己。
为监督儿子,张作霖特意派自己的心腹、郭松龄的死对头杨宇霆以督军名义与张学良部队一起开拔。姜到底还是老的辣,果然不出张作霖所料。
张学良甫一到前线便犹疑不定,占尽兵力优势却拒绝主动讨伐郭松龄。
杨宇霆瞅准张学良心思紊乱,故意点上一根鸦片烟送到其嘴边。
杨宇霆本就对郭松龄恨之入骨,现在郭松龄又起兵反乱,正好借此次机会,杨宇霆一阵煽风点火。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讨伐郭松龄,郭松龄不敌张学良,最终兵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