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23日,郭汝瑰送女儿去机场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他在台湾的一位黄埔同学得知后,特地寄来了一封信。可没想到,郭汝瑰的儿子拆开信封后,发现里面竟然只是一封白纸。 郭汝瑰1907年出生在四川铜梁一个有点没落的书香人家。家里虽不富裕,但书卷气没丢过。他曾祖父是举人,父亲郭朗溪也在科举里拿过好名次,可惜没赶上好时候,没能做官。小时候,郭汝瑰常跟着父亲翻古书,耳朵里全是父亲对时局的抱怨,这让他早早就对社会问题有点想法。1919年,他随家人搬到成都,进了成都高等师范附小,后来又上了成都联合中学。那时候正赶上五四运动的尾巴,学校里新思想满天飞,老师讲课激情四射,他听着听着就动了心。 1924年,中学毕业后,他面临人生抉择。学医、学工还是从军?他犹豫了好一阵,最后在同学劝说下,选了黄埔军校第五期。那年他收拾行李,坐着颠簸的车去了广东,算是正式踏上了军旅路。黄埔军校的日子苦但充实,每天操练到汗流浃背,他咬牙坚持了下来。1927年,蒋介石搞反革命政变,他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对国民党开始失望。 1928年,郭汝瑰在湖北跟着部队,眼看着清党行动闹得鸡飞狗跳,他跟党组织的联系断了。同年5月,他在简陋的宿舍里,借着微弱的烛光,由同学袁镜铭介绍入了党。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方向。可惜没多久,联系又断了,他只能自己摸索。1929年,他被派去日本留学,学军事技术。九一八事变一爆发,他立马回国,连行李都没收拾好,就一头扎进了抗战准备。 加入共产党不是一时的冲动。蒋介石的反革命嘴脸让他彻底寒心,而共产党为老百姓奋斗的信念让他觉得靠谱。在日本的日子,他没闲着,埋头学战术,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救国。回国后,他一门心思投入军事,没想到这为他后来的潜伏打下了基础。 抗战爆发,郭汝瑰上了前线。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他都拼了命干。南京失守那会儿,他代理旅长,带着部队死守阵地,最后还得掩护撤退,差点没回来。后来,他被陈诚看中,提拔到参谋团,负责战略规划。1945年,他跟中共的任廉儒接上了头,两人一拍即合,他开始暗中为解放战争出力。 在国民党内部潜伏可不是轻松活儿。他表面上跟着蒋介石跑,私底下却把情报偷偷送出去。国民党那边乌烟瘴气,派系斗争没完没了,他夹在中间,小心翼翼,生怕露出马脚。日本投降后,他升到军政部次长,手头的情报更多了。他把这些情报一点点传给中共,尤其是淮海战役那会儿,国民党军的部署被他摸得一清二楚,直接帮了共产党大忙。 解放战争打得热火朝天,郭汝瑰的作用越来越大。他跟任廉儒联系紧密,国民党这边开会讨论战略,他晚上就整理好要点,找机会送出去。淮海战役前,他把徐州附近的兵力分布和后勤情况摸得透透的,共产党这边拿到了第一手资料,部署起来事半功倍。国民党那边输得稀里哗啦,还以为是天意,谁也没想到背后有他这么个“内鬼”。 他干这事儿不是为了名利,就是单纯觉得共产党能救中国。国民党内部腐败成那样,他早就看不下去了。每次送情报,他都得提心吊胆,生怕被发现。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硬是用自己的方式帮国家换了个天。 1949年新中国成立,郭汝瑰的身份还是个秘密。他按投诚将官的待遇安置,日子过得简单。家里就几件旧家具,他也不在意,整天看书研究军事。后来改革开放,他回了党组织,干起了编军事史的工作。编书那几年,他特别认真,资料堆满桌子,眼睛熬得通红。对史实他一点不马虎,跟同事争得脸红脖子粗也要把真相写清楚。 晚年,他享受副兵团级待遇,可家里还是破破烂烂。组织想给他修房子,他硬是把钱退了回去,还拿去交了党费。九十大寿那天,儿女们回来给他庆生,桌上全是川菜,他乐呵呵地喝着茶,跟家人聊得不亦乐乎。谁也没想到,没几天就出了事儿。 1997年10月23日,郭汝瑰送女儿郭相慰去重庆江北机场。那天早上,他非要亲自送,拄着拐杖上了车。半路上,一辆货车失控撞过来,他们的车躲闪不及,直接撞上了护栏。他头部受伤严重,送到医院抢救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挺过来。那年他90岁,走得太突然,家里人都懵了。 中央军委给他开了追悼会,说他“一生惊险曲折、贡献卓著”。没多久,台湾的一个黄埔老同学寄来一封信。郭汝瑰的儿子郭相操拆开一看,傻眼了——里面就一张白纸,没一个字。他翻来覆去看了半天,也没搞懂啥意思。后来他慢慢琢磨,这白纸可能不是普通的悼念。那位同学跟郭汝瑰同窗多年,或许早就猜到他在国民党里干了啥大事。这张白纸,就像他俩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说不出口,只能这么表达。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8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