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红十军团团长刘畴西在怀玉山区被捕,送到黄埔一期的同学俞济时。俞穿着将军大衣,烤着炭火,抬头看着冻得浑身发抖的老同学。他一句话也没说。他挥挥手,让人把刘带走。 1924年6月,位于广州黄埔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学员。在这批怀揣救国理想的年轻人中,有三位特殊的面孔——刘畴西、黄维和俞济时。 黄埔军校的生活并不轻松。严格的军事训练、紧张的政治学习,以及简陋的生活条件,都在考验着这些年轻人的意志。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同窗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然而,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迫使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刘畴西毅然参加了南昌起义,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 而俞济时选择了留在蒋介石身边,成为他的贴身侍卫。俞济时沉默寡言,做事谨慎,这样的性格特点使他能够赢得蒋介石的信任。 黄维则凭借着自己勇猛直率的性格和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国民革命军中迅速崭露头角。他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重要战役,特别是在被称为"血肉磨坊"的罗店战役中表现神勇,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畴西在决定参加革命后,曾有机会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先进的军事理论,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他曾写道:"革命的道路注定坎坷,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再多的牺牲也是值得的。" 回国后,刘畴西全身心投入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在东征战役中,他英勇作战,不幸失去了左臂,但这并没有减弱他继续战斗的决心。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他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红十军团军团长,带领部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而刘畴西则承担起了另一项重要任务——担任闽浙赣苏区红军北上先遣队的前敌总指挥,带领部队寻找北上突围的路线。 在这段艰难的北上征程中,刘畴西与方志敏有过多次深入交谈。两位革命领袖虽面临重重险阻,却始终坚信革命事业终将胜利。他们讨论着革命的前途,分析着国内外形势,也探讨着个人牺牲与革命胜利的关系。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到来。1935年1月底,在浙赣边界的怀玉山区,刘畴西带领的部队被重兵包围,而指挥这次围剿行动的,正是他的黄埔同窗——俞济时。 1935年1月的怀玉山区,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战斗,刘畴西带领的北上先遣队始终未能突破俞济时部队的严密包围。弹尽粮绝之际,刘畴西身负重伤,最终不幸被俘。 当刘畴西被押送到俞济时面前时,场景令人心酸。刘畴西衣不遮体,伤口未经妥善处理,在寒冬中浑身发抖。而对面的俞济时则穿着厚实的国民党将军大衣,身旁烤着暖融融的炭火。 俞济时抬头看了一眼这位伤重的老同学,表情毫无波动,甚至连一句问候都没有。他只是冷漠地挥了挥手,示意卫兵把刘畴西带走。 消息很快传到了黄维耳中。作为同为黄埔一期的学员,黄维与刘畴西、俞济时都有过交集。当他得知俞济时对待刘畴西的方式后,勃然大怒。 在一次军官聚会上,黄维公开当面痛斥俞济时:"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老同学?虽然各为其主,你可以叫他吃顿好饭,穿件棉袄啊!" 俞济时面对黄维的指责默不作声。但从那天起,两位原本关系还算不错的国民党将领之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痕。 被押走后的刘畴西,面临着国民党军方的多次劝降。有人以昔日同窗之情相劝,有人以优厚条件诱惑,更有人以亲友安危相威胁。但刘畴西始终坚贞不屈,与方志敏一道,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黄维则继续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要职,后来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担任第十二兵团司令长官。然而命运弄人,在1949年的淮海战役中,黄维兵败被俘。与他痛斥过的俞济时不同,解放后的黄维获得了特赦,并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度过了相对平静的晚年。 俞济时则随着国民党政权撤退到了台湾。在那里,他继续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历任总裁办公室总务主任、侍卫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位。
1938年6月,国民党上将钱大钧,走进军统湖北站,当着一众人特务的面,拔枪击毙了
【1评论】【3点赞】
用户10xxx25
中国人很重视同窗之谊,俞的做法不算大逆不道也是人品有大问题
勇哥
黄维虽说是个书呆子!但人品比俞济时要好很多!!!
用户10xxx25
俞济时老蒋的亲戚
以后再说
黄维就是一位坚贞不屈的职业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