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病危,病床前却空无一人,六个子女均未到场。弥留之际

麻麻赖赖 2025-04-25 15:41:50

1989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病危,病床前却空无一人,六个子女均未到场。弥留之际,他忍不住放声痛哭"报应啊,这都是我的报应。" 1896年,茅以升在江苏镇江的一个殷实之家出生。他的祖父茅谦是光绪年间的举人,曾主持南京师范学校工作并创办《南洋官报》,父亲茅乃登则是秀才出身,担任过《中外日报》的南京记者。 在这样书香门第的熏陶下,年幼的茅以升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六岁时,他就被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一年后转入南京思益学堂,这是当时国内第一所新式学校。 每天清晨,年幼的茅以升都会在河边读书背诗,这成为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他过目不忘的本领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展露无遗,一个早晨的功夫就能将一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 有一次,他站在爷爷身旁,只是默默看着爷爷用毛笔抄写《京都赋》。等爷爷写完搁笔时,小小年纪的他竟然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这一幕让他的爷爷惊讶不已。 1931年,政府决定在钱塘江上修建一座大桥,茅以升毅然放弃了水利局局长的职位,主动请缨担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 钱塘江大桥的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条江水流湍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钱塘潮更是凶险异常,潮水如同千军万马般冲击江岸。 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茅以升邀请了同样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罗英担任总工程师。两人携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最大的困难是打桩工程,需要将一千四百多根木桩穿透四十一米厚的泥沙层。这个难题曾让外国工程师们知难而退。 面对这个世界级难题,茅以升创造性地提出了"射水法"。这种方法是先用高压水流在泥沙层冲出深洞,再进行打桩。 这项创新使得打桩效率提高了三十倍,将原本一天只能打一根桩的进度提升到了三十根。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整个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随后,他又相继发明了"沉箱法"和"浮运法",解决了水流湍急带来的施工难题。这些技术创新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更为中国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工程进行到后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飞机经常对工地进行轰炸,但茅以升和工人们依然坚持施工。 1937年9月26日,历经四年多艰苦建设,钱塘江大桥终于建成通车。这座大桥为抗战物资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形势急转直下。为了阻止日军利用大桥,茅以升不得不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提前在桥墩上预留了空孔,埋设了炸药。1937年12月23日,在杭州即将沦陷时,他亲自指挥炸毁了这座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大桥。 战争结束后,茅以升立即着手重建工作。他带着完整的图纸和技术资料,率领团队重启了大桥修复工程。 经过不懈努力,1948年3月,钱塘江大桥再次屹立在钱塘江上。 在茅以升光辉的职业生涯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家庭悲剧。1913年,年仅17岁的茅以升与戴传蕙结婚,这是一段门当户对的婚姻。 戴传蕙不仅相夫教子,更是茅以升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当茅以升获得赴美留学机会时,刚生完孩子的戴传蕙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 婚后,两人生育了六个孩子,组建了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大家庭。戴传蕙始终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甚至在茅以升担任水利局局长期间遭遇工程事故时,选择承受压力。 然而,1946年,已经五十岁的茅以升在上海工作期间,与年仅三十岁的权桂云相识。两人很快发展出超越正常关系的情感。 这段隐秘的关系一直持续到1950年的"忠诚老实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茅以升主动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婚外情,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戴传蕙耳中。 对于已经患有轻度抑郁症的戴传蕙来说,这个打击过于沉重。她的病情迅速恶化,最终郁郁而终。 戴传蕙的离世,在她的六个子女心中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痕。在他们眼中,是父亲的背叛间接导致了母亲的死亡。 从此,茅以升与子女们的关系彻底破裂。即便他后来与权桂云组建了新家庭,也无法弥补与子女之间的裂痕。 1989年,茅以升病重住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多次表达想见子女的愿望,但六个子女都拒绝了探望。 病房里,曾经叱咤风云的桥梁专家孤独地躺在病床上。面对空荡荡的病房,他发出了"报应啊,这都是我的报应"的悲叹。 生命的最后几天,茅以升一直在等待子女的原谅。他的小女儿最终于心不忍,伪造了其他兄弟姐妹的笔迹,写了一封表示原谅的信。 茅以升收到这封信后,带着对子女"原谅"的欣慰离开了人世。但实际上,这仅仅是小女儿的一片孝心,其他子女始终没有原谅这位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父亲。

0 阅读:81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