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7年,陆游休掉了妻子唐婉,不久之后,另娶妻室生下6儿2女。前妻唐婉改嫁了皇

百年战争录 2025-04-28 11:48:37

1147年,陆游休掉了妻子唐婉,不久之后,另娶妻室生下6儿2女。前妻唐婉改嫁了皇室后裔赵士程,备受宠爱。不曾想10年后,唐婉与丈夫游园时偶遇陆游,陆游感慨万千,提笔作诗一首,却令唐婉命丧黄泉。

李清照以《声声慢》中十四个叠字勾勒出的愁苦情怀,似乎与陆游有某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其人生轨迹充满悲剧色彩。他的仕途波折不断,颠沛流离,长期不得重用,留下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自怜之句;他的理想北伐复国的抗金大业最终未能实现。 南宋虽偏安江南,但整体社会相对稳定,四代皇帝中,除了宋光宗外,其余三位皇帝尚算开明有为。官场也较为清廉,未出现北宋时期如“乌台诗案”般的严重文官党争。然而,陆游却屡遭挫折,“官场”“战场”“情场”无一得意,实属命运多舛。 陆游出生于北宋末年的动荡时期,自少年起便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他参加礼部考试,但因秦桧的排斥仕途受阻。宋孝宗即位后,陆游获赐进士出身,曾任福州宁德县主簿、隆兴府通判等职,但因主张抗金,多次被主和派打压。 陆游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尤为突出,一生创作不辍,留下大量诗词文章,他的诗以强烈的爱国情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词与散文同样造诣颇高,刘克庄评价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陆游的文学遗产包括《剑南诗稿》85卷,收录9000余首诗,以及《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南唐书》等。

沈园的秋日,层林尽染。1157年的这一天,园中游人如织,丝竹声声。赵士程陪着妻子唐婉漫步其间,两人正在观赏园中秋菊。忽然间,赵士程注意到不远处驻足的一个身影,那人一身官服,正是当朝名士陆游。赵士程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向妻子轻声说了几句话,便转身离开,将这方天地留给了这对昔日夫妻。 园中秋风萧瑟,唐婉与陆游相对而立,却始终无言。就是在这座沈园里,十三年前,年少的陆游与唐婉常常相会。两家本就是姻亲,陆游的母亲与唐婉的母亲是闺中密友,两家住得也近,孩子们从小一起长大。 然而好景不长,陆母觉得唐婉三年未孕,恐会耽误儿子的前程,便以陆游需要专心科考为由,强行拆散了这对璧人。虽然陆游也曾据理力争,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终究未能违抗母命。 和离之后,陆游很快在母亲的安排下另娶他室,新娶的妻子出身高门,为他生下六个儿子、两个女儿。而唐婉在和离后不久,便嫁给了皇室后裔赵士程。赵士程出身名门,为人温和有度。他深知唐婉的才学,更了解她的过往,处处体贴关怀。在赵士程的悉心照料下,唐婉逐渐从和离的阴影中走出,重拾诗词创作的爱好。 然而,沈园重逢后的那首《钗头凤》,却如同一把利剑,她将自己关在房中,日日捧着那首《钗头凤》,反复诵读。纵使赵士程请来了最好的大夫,却也难以医治她日渐消沉的精神。弥留之际,唐婉强撑着最后一丝气力,写下了一首和诗,同样叫作《钗头凤》,托人转交给陆游。写完这首诗不久,唐婉便撒手人寰。

宋代以文治国,崇尚儒学,教育子孙的风气达到了新的高度。司马光、欧阳修等名人都留下了家训诗文,成为后世楷模。陆氏家族传承的家训以“廉政、无我、节气”为核心,注重诗书传家,形成了孝悌仁义、刚正硬气的优良传统。陆游在这样深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家族赋予他的文化基因让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对待家风家训。 他撰写了《放翁家训》和近二百首家训诗,用质朴真挚的语言教育后人。陆游以“父子更兼师友分,夜深常共短檠灯”的态度教导儿孙,秉持平等谦逊的心态传道授业。他以亲身经历为教材,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人。他的教子理念包括赤心报国、清正廉洁、勤奋敬业等核心价值,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45岁时,陆游第五次被任用,到夔州担任通判。随后,他应四川宣府使王炎的邀请赴南郑任职,虽为无权的小官,却是他人生最为荣耀的时期。长期怀抱“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梦想的陆游,终于穿上军装,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他与将士们一同操练、打猎、生活,展现了威风凛凛的风采。然而,随着朝廷主和态度的显现,他的军事主张屡遭挫折。陆游无奈将激情转化为笔尖的力量,以诗歌表达爱国情怀。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慷慨激昂的作品,如“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传递出对祖国的深切热爱。 陆游的诗词风格清真沉郁,与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紧密相连。刘师培称其“剑南之词,屏除纤艳,清真绝俗”。然而,陆游的大半生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晚年的他归隐会稽山阴,但对国事依旧念念不忘。《诉衷情》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句子,道尽其壮志难酬的怅惘。他在临终前仍嘱咐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隐居生活虽平静,却为陆游带来一丝慰藉。江南山水的秀美和民风的淳朴让他的疲惫心得以平复。他徜徉于山林村舍之间,以诗书怡情。《游山西村》《点绛唇》等清新俊逸的诗篇成为放翁晚年生活的写照。

0 阅读:96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