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27岁的都督,爱上15岁红楼女子。都督想拿3万,替她赎身,她却拦住说:“不必替我赎身,我会想办法逃走,但我不做妾。”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楼文化已初见端倪,但当时的“青楼”并非后人所理解的场所,而是指“楼上施青漆”的华丽建筑。这样的楼宇被视为华美装修的代表,仅次于“全施琉璃者”。当时,世人认为奢华的楼宇应与美妾相配,这一观念逐渐形成了青楼与女性之间的文化联系。 唐宋时期,青楼文化进入繁盛阶段。唐玄宗喜爱歌舞,他创立的“梨园”戏班成为后世青楼女子的雏形。唐代宫妓是这一文化的代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尤奏别离曲,垂泪对宫娥”一诗即描述了宫妓的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文化从宫廷流入民间。富人和官员家庭开始养家妓,逐步演变为私妓,青楼女子的职业化特点由此确立。 青楼女子的来源多样,清代俞蛟在《潮家风月记》中提到,大部分青楼女子来自贫困家庭,被父母卖入青楼,另有一些是罪犯、女奴或家族失势的小姐。对于她们而言,青楼是禁锢自由的场所,而逃离则象征着对新生活的向往。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逃离充满风险。家族观念、道德约束以及惩罚制度,使得逃离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相较逃离,赎身成为另一种相对可行的选择。许多青楼女子通过获得富人资助,用金钱换取自由。赎身不仅是经济交易,更是重新获得尊严和社会认可的方式。尽管赎身的代价高昂,但对于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人来说,这是值得追求的道路。1915年,一位27岁的都督与15岁的红楼女子相爱。他试图拿出三万银元为她赎身,却被她拒绝。女子坚持自己逃离青楼,同时明确表示不愿成为妾室。
1915年的上海,一场不同寻常的对话正在红楼中上演。27岁的四川副都督夏之时,站在15岁的董竹君面前,提出要以3万元为她赎身。这位年轻的副都督,一身革命党人的风骨,却在这烟雨迷蒙的申城巷陌中,遇到了自己命运的转折点。面对这位达官显贵的求亲,年仅15岁的董竹君却提出了令人意外的回应:她不需要赎身的银钱,但要求明媒正娶,绝不做妾。 这番话语中透露出的决然与坚定,让人难以想象是出自一个红楼女子之口。她更是提出了另外三个要求:婚后要去日本读书、不需要对方出钱赎身、未来要支持对方从事革命事业。这些条件不仅体现了她的远见,更展现出一个不甘被命运摆布的灵魂。 然而,董竹君能有如此清醒的认知,源于她12岁以来在红楼中的经历。1912年,家境贫寒的她被抵押进入红楼,为的是替重病的父亲还债。红楼的妈咪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天生丽质的小姑娘,让她先从卖唱开始。董竹君天生的好嗓子和出众的相貌,很快就让她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1915年初,夏之时第一次来到这家红楼。这位曾留学日本的四川副都督,以其英俊的外表和儒雅的气质很快就引起了众人的注意。那天,董竹君正在一旁抚琴,她专注的神情和出众的才艺立即吸引了夏之时的目光。此后,夏之时常常来此,两人渐生情愫。 然而好景不长,夏之时因政治原因即将前往日本避难。临行前,他想替董竹君赎身,却被她婉拒。一个15岁的红楼女子,能够提出如此富有远见的要求,确实令人惊讶。
董竹君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从嫁入夏家开始,她的命运便与家庭的复杂关系以及时代的动荡紧密交织。年轻时,她随丈夫夏之时东渡日本。因容貌出众,夏之时为避免她遭受外界干扰,聘请教师为其授课。董竹君聪颖过人,仅用四年便完成了日本女子高中的全部理科课程。两人的生活曾经甜蜜和谐,董竹君甚至计划赴法留学。然而,因夏之时的工作变动,她不得不随他回国,面对一个关系庞杂且观念守旧的家族。 回到夏家后,董竹君受到婆婆刘氏的百般刁难,因她出身不高,刘氏甚至要求夏之时另娶正房。然而,董竹君以精明能干的处事能力,将家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逐渐赢得了家族的认可。婆婆最终为她和夏之时重新举办了传统婚礼。尽管她尽力维护家庭和谐,内心的压抑却始终存在。婚后不久,夏之时因被免职赋闲在家,开始变得暴躁,甚至对董竹君施以暴力。两人之间曾经的感情被逐渐撕裂。 1929年,董竹君在一次争执中遭到夏之时的追打,狼狈逃至街头求救。这次冲突成为她生活的转折点。带着四个女儿返回上海后,她决意不再依靠夏家,开始独立谋生。生活的艰难没有打倒她。她典当了长女的小提琴,靠摆地摊维持生计。在困境中,她几次创业失败却屡屡重振,最终在1935年创办锦江饭店,这家川菜馆后来发展为上海知名的餐饮企业,成为她经济独立的重要标志。 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董竹君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中共地下党提供支持。1949年,为营救张澜和罗隆基,她与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吴克坚合作,成功策反了国民党将领杨虎。她的住处成为地下工作者的重要据点,几次关键会谈均在此进行。杨虎在董竹君和吴克坚的影响下,协助中共完成了多项营救任务,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