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被老蒋下令“永不录用”的徐恩曾在黄埔江边闲逛,看到打捞的船只,突然福

小博大史 2025-04-28 13:49:37

1946年,被老蒋下令“永不录用”的徐恩曾在黄埔江边闲逛,看到打捞的船只,突然福至心灵:既然当不了中统的特务头子,那就当一个商人吧。

1926年的一个清晨,徐恩曾提着一大包小包的礼物,敲响了表兄陈果夫的家门。那时,徐恩曾只是国民党政府一个广播电台的小主任,而他的目的非常明确——通过送礼走后门,换一个更好的工作。作为一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海归硕士,他胸中怀有远大的抱负,但却仅仅被安排在了一个边缘化的位置,心里自然觉得有些不甘。正巧,表兄陈果夫是当时国民党组织部的部长,徐恩曾觉得,凭借这层关系,换一个更体面的工作并不算难事。 陈果夫见到表弟,热情地请他入座并沏茶。在一番寒暄后,徐恩曾开门见山地说道:“果兄,我想换个单位,可否安排我到组织部?”陈果夫听后哈哈大笑,说道:“你在美国学成归来,掌握了先进的无线电技术,学识渊博,多少人都羡慕你!你来组织部做干事,岂不是大材小用?完全埋没了你的才华。” 徐恩曾出生在浙江吴兴(今湖州市),自幼受到了本家长辈的影响。特别是他的本家徐新六,这位年长的亲戚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并曾赴英法留学,回国后在财政部任职,并升任为梁启超的秘书。徐新六的经历深深吸引了年轻的徐恩曾,激发了他想通过“以工科谋官”这条路,走上仕途的决心。徐恩曾聪明且勤奋,最终如愿考进了上海南洋公学电机工程科。 徐恩曾在美国期间,加入了一个名为“健社”的中国留学生组织,陈立夫是该组织的领导人。徐恩曾与陈立夫有着浙江吴兴的同乡关系,甚至有一层表亲的纽带。在国民党政坛中,亲戚、同乡、同学这三条关系极为重要,而徐恩曾恰好是三者兼备。正是这些关系为他提供了重要的上升通道,陈立夫更是成为了他在政坛上的“贵人”。

1946年的上海,一个身材瘦高的中年男子正独自在黄埔江边漫步。江面上,几艘打捞船正在忙碌地工作着,船员们来回奔走,丝毫不在意岸边这位曾经呼风唤雨的大人物。这个人就是徐恩曾,前中统局特工首脑,如今却已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人。看着江面上的船只,他若有所思:既然不能再当官,何不转行经商? 这个念头来得突然,却也在情理之中。实际上,经商原本就是徐恩曾家族的传统。1896年,徐恩曾出生在浙江吴兴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他的家族在商界颇有声望,多位族人都在商场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按照家族的期望,徐恩曾接受的也是商业教育,不论是国内大学还是留学期间,学习的都是商科相关课程。按照正常轨迹,他本该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 然而,命运往往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为了徐恩曾人生的转折点。他加入了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中央俱乐部,由此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这个决定让他很快就尝到了权力的甜头——次年,他就被任命为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开始逐步走上仕途快车道。 在特务系统工作期间,徐恩曾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最为人称道的功绩,就是成功策反了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这次行动为国民党获取了大量重要情报,使得众多共产党组织遭到破坏。这一战果让蒋介石对徐恩曾刮目相看,很快,他就被提拔为中统局特工首脑。 1929年,徐恩曾顺利成为了中统局的负责人。中统局在军统局成立之前,掌控了绝对的调查权力,地位至关重要。他开始明白依靠陈立夫和陈果夫这两大势力,自己永远难以突破现状。于是,他决定另觅靠山,与陈立夫、陈果夫渐行渐远,转而投向吴铁成。这个决定再次激怒了陈立夫和陈果夫,两位昔日的“贵人”也对他心生不满。此时的徐恩曾,已经变得越来越孤立,完全忽视了身边关系的微妙变化。

1931年,徐恩曾在南京的瞻园内建立了特务工作的总部,这座原本典雅的江南园林瞬间变成了一个神秘而阴森的地方。白天,黑色的大门紧闭,旁边只留有一扇小门供工人进出。透过这扇门,人们无法想象里面的恐怖与压抑。 园内不仅有监狱和审讯室,还有各种酷刑工具,烙铁、老虎凳、皮鞭、棍棒、刀具应有尽有。地面上时常残留着无法清理的血迹,令人不寒而栗。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徐恩曾以残酷无情的手段执行着特务工作,成为了当时国民党的“头号特务”。 与此同时,蒋介石曾多次强调,如果能够抓住周恩来,便能彻底摧毁共产党,这成了徐恩曾在政坛立功的目标。他深知蒋介石的心病,便全力以赴地把目光锁定在了周恩来身上。1931年4月,党内核心领导人顾顺章的叛变使得这一目标似乎触手可及。 顾顺章选择投奔蒋介石,并表示愿意帮助蒋抓捕周恩来。于是,徐恩曾带着心腹,急速从南京赶赴上海,期盼能抓住周恩来。然而,徐恩曾没有想到,他的机要秘书钱壮飞早已是共产党潜伏在他身边的地下工作者。得知情报的他及时向上海传递消息,周恩来等人早已撤离,徐恩曾这次空手而归。 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徐恩曾感到前途渺茫。他意识到自己迟早会被共产党追究责任,不禁为自己的命运感到焦虑。

0 阅读:335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