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他瞒着出差的妻子,偷偷把试管里的不明液体,灌进不满周岁的儿子嘴里,儿子依然在笑,他却流着泪对儿子说:“儿啊,为了亿万婴儿的生命,爸爸只能对不起你了!”
1960年年底,这种不明液体被做成首批疫苗,共有500万份推广全国十一省市,很快获得好消息,疫苗反应良好。
随着这些好消息的传来,新的问题也出现了。这种液体疫苗口服情况良好,但液体保存需要冷藏,运输过程很费力。并且液体也不利于运输,这两点会对偏远地方的疫苗普及带来困难。
更加为难的是,由于疫苗是针对非常幼小的孩子,药物的苦涩会让孩子抗拒甚至打翻、吐出来,怎么才能让孩子们顺利口服疫苗呢?
回家的路上,顾方舟看到几个孩子在争抢糖果,于是有感而发:要是要也能像糖丸一样就好了。
对,做成糖丸!有了灵感的顾方舟立刻着手,将液体疫苗包裹上糖和奶粉,做成“糖丸”,运输时加上冰块,这样既能方便运输冷藏,又方便孩子食用的疫苗就做好了。
1978年,我国正式开始计划免疫,都用这种“糖丸”。
周总理曾亲自看望顾方舟研究所,他自信地向总理保证,如果我国能让7岁以下的孩子都服用“糖丸”,那可以保证消灭中国本土的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上世纪50年代,我国突然爆发这种病,由于患病的都是7岁以下的孩子,患儿会出现手脚麻痹不灵活,甚至瘫痪,老百姓都叫“小儿麻痹症”。
当时国家医疗条件落后,这种疾病没办法医治,很多家长没有办法,只能将孩子锁在家里,但病毒通过唾液、粪便等传播,因此传播迅速,病例增加,人人自危。
仅仅一年,江苏南通市的感染者就达到1680人,而死亡人数达到466人,致死率竟然高达27.75%。
从苏联学成归来的顾方舟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31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进行对脊髓灰质炎的全面研究。
顾方舟经过多方调研、统计,向国家报告了这个疾病的详尽情况。
由于中苏关系密切,苏联的医疗水平比较发达,顾方舟立刻前往苏联学习,从而获得新的疫苗研发经验。
1959年,国家尽可能提供最多的资源,成立中国脊髓灰质炎研究组,顾方舟担任组长,带领团队研究如何用疫苗攻克脊髓灰质炎。
当时疫苗分为美国研发的灭活疫苗和美苏合作研发的减活疫苗,顾方舟考虑到减活疫苗防护效果好,一旦使用能有效消灭病毒,而且成本低,很适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情况。
减毒疫苗被研制出来了,但没有临床实验,怎么能确保用在人体的安全性,进而用到病人身上? 看着同事们不断寻找着实验者无果,顾方舟低头看看手中疫苗的试管,突然抬手,一口将试管中的疫苗倒进嘴里。
“组长!不要喝!”成员们大吃一惊,阻止不了他的动作。
顾方舟安慰他们:没关系,要对自己的研究有信心,自己都不放心,怎么能让别的家长放心呢? 成员们看到顾方舟如此,也纷纷拿起疫苗和下,与组长共同进退。
看着义无反顾的同事们,顾方舟眼睛湿润了。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一周观察,顾方舟和同事们身体都无异样,但药物用在幼儿身上没有实验数据。可以理解,谁都不舍得将自己的孩子置身于任何危险之中。
左思右想之间,顾方舟想起自己不满周岁的儿子。
顾方舟拿了一瓶疫苗回家,趁着妻子出差不在家,他看着正冲自己咧嘴笑的儿子,眼泪掉了下来。“儿子,爸爸对不起你,但为了全国成千上万和你一样的小朋友,爸爸没有办法,只是对不起你。” 顾方舟将疫苗喂到儿子嘴里,然后用最多时间守在儿子身边,整夜都守着儿子,怕他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
同事们知道了,也偷偷拿回家,给自己的孩子试用,大家互相加油鼓劲。
妻子回到家,得知这一消息,没有怪罪顾方舟,而是安慰他,儿子一定没事,疫苗也肯定会成功。 一周后试验期结束,看着儿子冲着自己笑,顾方舟和同事们喜极而泣。
通过实验的疫苗经过运输,送到全国小朋友的手里,脊髓灰质炎的病例不断下降,大家都亲切称顾方舟为“糖丸爷爷”。
1982年,顾方舟又研制出脊灰病毒单克隆抗体试剂,继续对抗脊髓灰质炎。
1994年以后,我国再也没有出现本土病毒引发的病例,孩子们不会被“小儿麻痹”所伤害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顾方舟等于拯救了国家。
2000年,顾方舟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上签字,中国正式消灭脊髓灰质炎。
2019年,92岁的顾方舟因病逝世,但他的功绩永远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对中国人民和国家医学做出巨大的贡献也永远印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