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我国著名民国作家沈从文,因抑郁症喝下煤油并割腕自尽,万幸的是他被及时发现并送往医院治疗,然而当他想寻求妻子的安慰时,妻子却甩开了他的手,转头就走,直到他临终前,也没能从妻子的口中听到他想听的话。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相遇并非偶然,沈从文已经是中国文学圈内知名的作家,已经过了青涩的年纪,张兆和才刚从学堂毕业,是沈从文所教授的学生。
两人相遇在上海的一间讲堂里,张兆和不仅成绩优异,还是个文静内敛才情出众的女孩,深深吸引了沈从文的目光。
沈从文已经写下了《边城》,深受许多文学爱好者推崇,尽管事业有了不小的成绩,他心里始终缺少了一点什么,那种关于人生和爱情的某种渴望,正是张兆和的出现填补了他心中的空缺。
张兆和也不是一个轻易会动情的女孩,她看过沈从文的作品,认为他的文字别具一格,饱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她最初被他的文学才华所吸引,觉得沈从文的作品中有着她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张兆和对文学的热情与理解远超同龄人,她对文学的洞察力与她的年龄格格不入。
两人之间开始了最初的互动,学生与老师的身份让一切显得有些克制,但那股微妙的吸引力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升温。
几次课后闲聊,两人就文学话题展开了深刻的交流,彼此的观点交锋与碰撞,使得沈从文感受到了久违的精神共鸣,张兆和也从沈从文的深邃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质。
张兆和的那种温柔聪慧,渐渐在他内心扎根,张兆和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欣赏沈从文的才华,被他那种温文尔雅和深邃的思维所吸引,课堂外的联系逐渐加深,彼此间的心灵契约愈发紧密。
这段情感发展的速度让人有些措手不及,沈从文邀请张兆和一起去咖啡馆讨论文学,两个心思相近的灵魂,几乎谈到了夜深。
张兆和意识到沈从文那沉稳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充满激情的心,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互相取暖,在感情的培养中彼此依赖。
沈从文已经意识到自己对张兆和的依赖,逐渐产生了更多的依赖感,他也越来越多地在张兆和的身上找到了一种他自己在外界再也无法获得的温暖与慰藉。
两个看似不可能的人,因文学而走到了一起,张兆和也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年少轻狂的女孩,她的眼中多了一种成熟的思考,也开始有意识地去依赖沈从文的支持与关怀。
在1933年9月9日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张兆和并没有太多的犹豫,沈从文是她心灵的归宿,她对未来充满着憧憬,两人可以一起度过未来的岁月,携手共创属于他们的文学天地。
婚后的日子沈从文和张兆和像普通的夫妻一样,开始共同生活。沈从文依旧保持着他那高冷的外表,但在家中,他对张兆和却温和如水。
两人的感情依旧建立在对文学和思想的深刻理解之上,彼此间常常分享彼此的想法与创作,张兆和不仅是沈从文的妻子,也成了他最亲近的知己。
婚后的日子并不如两人预期的那样平静,沈从文的名气逐渐在文学界稳固,他的创作开始收获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而这种外界的光环也带来了一种不安的隐患。
沈从文的改变却在她心中种下了不安的种子,她看着丈夫身边的那些女性,她能感受到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接触,渐渐变得充满了挑逗与暧昧。
沈从文似乎并未察觉到她心中的变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与事业中,张兆和已经知道她与沈从文之间,正悄无声息地拉开一段不可言说的距离。
沈从文一次深夜回家,张兆和发现了丈夫衣衫上不属于自己的香气,张兆和的内心如同被击中,她没有哭,也没有大吵大闹,只是冷静地注视着沈从文,这段婚姻或许真的走到了尽头。
沈从文察觉到了张兆和的冷淡,开始向她解释自己的行为,表示一切并不如张兆和所想,自己依然深爱着她。
1949年,沈从文的世界彻底崩塌。事业上的压力,生活中的不顺,婚姻的失败,所有的一切让他感到绝望。
那时沈从文的抑郁症愈发严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写作,他开始失去对生活的兴趣,连最基本的动力都没有了,他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用煤油结束一切痛苦。
身体的伤口被治疗了,但他心中的伤痕却依然没有愈合,沈从文向张兆和寻求安慰,希望能从妻子那里得到片刻的安慰与温暖。
面对自己病重的丈夫,张兆和没有一丝犹豫,甩开了他的手转身走开了, 沈从文痛苦地看着妻子的背影,自己再也无法挽回过去的关系。
沈从文住进了精神病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无论他如何努力,他都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痛苦,他脑海中浮现的依然是妻子拒绝的身影。
在临终的日子里,沈从文痛苦地想到了张兆和。,他想对妻子说出那些遗憾的语言,想为自己当初的错误做出最后的忏悔。
他流着眼泪对张兆和说:“三姐,是我对不起你。”张兆和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什么都没有说,她没有原谅他,也没有回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