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用蕃是民国名媛,出身名门世家,又受过良好教育。但是却成为了张爱玲的后妈,她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也成为臭名昭著的“民国第一后母”,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用蕃生于1905年,是北洋政府时期一位显赫家族的成员,孙宝琦这位曾经担任过总理的政治人物,不仅在政府中拥有重要位置,也让孙家名声显赫。
家中不仅有着丰厚的财富,还有着与时俱进的教育与文化氛围,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孙用蕃,能够读书写字、懂得琴棋书画,外表温文尔雅,才貌双全。
孙用蕃的美丽与才情,吸引了不少名门望族的注意,在民国时期的上海,盛行一种社交形式,那就是名媛圈子。
这里聚集了不少拥有显赫家世、独特气质的女性,她们既是交际的主角,又是文化和时尚的引领者,孙用蕃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很快融入了这个圈子。
孙用蕃的婚姻却并非完全取决于她的选择,26岁那年她与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结婚,成为了张家的成员。
张廷重家族同样背景显赫,张廷重的祖父是清朝大臣李鸿章,这个家庭在政治和商界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婚姻带给孙用蕃的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转变,更是她与张爱玲之间复杂关系的开端。
对于孙用蕃而言,婚姻并非一场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与张廷重家族之间的联盟与家族利益的结合,张廷重虽然家境优渥,但在情感上并未能给孙用蕃带来温暖的支持。
这段婚姻让孙用蕃走进了张爱玲的世界,成了张爱玲的继母,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与张爱玲的关系会因此和谐无间,张爱玲的母亲胡蝶并非普通人,她也是上海社交圈中的重要人物。
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一度非常亲密,对于一个年轻女孩来说,突然出现一个新的母亲角色,是一种情感上的巨大冲击。
张爱玲作为民国时期最具文学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个人生活同样充满了复杂与戏剧性,张爱玲的父亲张宗昌与母亲胡蝶婚姻不幸,张爱玲自小便经常在情感的裂痕中成长。
胡蝶不仅是个魅力十足的女性,还是个非常有思想的女性,她的一生曾经历过种种风雨,这些经历成了张爱玲在写作时的源泉,也影响了她的价值观和对母亲角色的认知。
孙用蕃的到来打破了张爱玲的生活秩序,她虽然是继母,却往往处于一个被张爱玲疏远的状态,张爱玲对于继母的接受并不顺利。
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她对继母的看法并非单纯的生活背景所决定,而是源于她内心的情感冲突。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将继母孙用蕃描写成了一个冷酷、傲慢的角色,仿佛从未真正关心过她的生活与感受。
在家庭的生活中,张爱玲并未感受到孙用蕃的母性关怀,反而觉得孙用蕃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淡、甚至是控制欲强的态度,继母与继女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孙用蕃在张爱玲眼中,不仅仅是外来者,更是一个她不愿接受的替代角色,继母试图与继女建立情感的联系,邀请张爱玲的同龄姐妹们同住,想通过更紧密的家庭生活来缓解彼此的矛盾。
她通过作品将孙用蕃的形象固定下来,给了她一个“恶母”的标签,在张爱玲的笔下,她成了那个充满恶意、冷酷无情的女性象征。
无论孙用蕃如何努力,张爱玲心中的这道墙始终未能跨越,她没有放下心中的防备,也未能给予继母一个可以容纳她的空间。
继母的角色对张爱玲而言,从来不是母亲的温暖庇护,而是一个无形的威胁和压迫,孙用蕃在张爱玲眼中的形象,始终充满了负面色彩。
孙用蕃并不是一个放弃的人,尽管张爱玲对她的态度冷漠甚至敌视,孙用蕃始终没有放弃尝试改善她们之间的关系。
她邀请张爱玲的同龄妹妹们一起住在家里,尽量让大家感到她并不是一个冷血的后母。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与张爱玲的距离,尽管这种努力始终未能奏效。
孙用蕃不仅仅是张爱玲继母的身份,她还是家中的大嫂,家庭中的诸多事情都需要她来操心,她一方面要在社会中维持名媛的身份,另一方面也要应对家庭的复杂事务。
无论她怎样努力,张爱玲总是无法接纳她的存在。张爱玲对她的疏远甚至可以用冷酷来形容,那些张爱玲口中的“恶母”,难道真的是孙用蕃吗?还是只是那个时代家庭关系复杂性的体现?
孙用蕃的人生变得更加孤独。她尽管努力想要和继女建立感情,然而她最终还是沦为了张爱玲心中无法消解的阴影。
张爱玲成名后,孙用蕃的处境变得愈发孤独,她的人生早已不再是那个被媒体追捧的“民国名媛”,而是一个面临经济困境和精神压迫的普通人。
她的晚年并不富足,生活困窘身心俱疲,她曾自嘲地说:“如果张爱玲成名是因为我给她的‘刺激’,那也不算坏事。”
张爱玲的成功与她的阴影也随之扩展,在公众眼中孙用蕃更多是那个被历史记住的“恶母”形象,这种形象在她晚年的生活中不断强化,而她自己并未有太多机会去为自己辩解或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