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陆小曼临终前2个月,有一个年轻人每晚都溜进她家,夜深无人再悄悄离开。年轻人每次走,都会偷偷往包里塞几样东西。陆小曼病逝后,年轻人拿出那些东西,亲友看到都立马捂住脸,连连后退。
1962年,秋高气爽,普陀山的山脉如画卷般展开,郭沫若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带着一颗寻求宁静的心,踏上了这片佛教圣地。
普陀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朝圣,而郭沫若的到来也并非纯粹的朝圣之行,他更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学者,带着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来此寻觅一份心灵的安宁。
山道蜿蜒,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木香和佛教的梵音。郭沫若漫步在石板小路上,偶尔停下来,凝视着山中的小庙,思绪也不自觉地飘远。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不只是风景优美,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一天,郭沫若来到普陀山著名的景点之一的梵音洞。这里安静、神秘,传说是观音菩萨曾在此显现。周围的游客大多数都在参拜或静坐冥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神圣而宁静的氛围。
正当郭沫若欣赏着洞中壁画时,他的目光突然被一名站在洞口的少女吸引。那女孩身形瘦弱,穿着简朴,站在悬崖边缘,眼神空洞,仿佛与外界隔绝。
她的目光紧盯着远处的海面,似乎在凝视着某个远方的东西,眼中满是迷茫和绝望。
郭沫若的心猛地一紧,直觉告诉他,那个少女的眼神不对劲。她的背影透着一种深深的孤独,仿佛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就在他打算走过去时,少女转过头,露出一张苍白的面容,手中紧握着一张纸。
那张纸随着她的动作在风中微微颤动,郭沫若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这张纸会不会是她心中痛苦的倾诉?但不管这张纸上写的是什么,它都与那个少女的命运息息相关。
郭沫若走上前去,心跳稍微加快。或许他并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改变什么,至少要试试看,他温和地开口问道:“你在这里,是否有什么心事?”
少女听到声音,慢慢转过头。她的眼神一瞬间变得迷茫,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悬崖边缘。她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纸,眼泪不自觉地涌了出来,她早已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
郭沫若轻声说道:“请让我看看那纸上写了什么。”少女沉默片刻,最终将纸递给了他。
那张纸上,字迹潦草,但每一个字都透露出无尽的绝望。诗歌的内容直白且沉痛,表达了少女对生活的无奈与痛苦。
郭沫若仔细地看完了诗,心中一阵沉痛。那首诗几乎直指少女内心最深处的黑暗,字句中的绝望仿佛一根尖锐的刺,刺入了他的心头。
郭沫若看着少女手中的诗,心中升起一种复杂的情感,单单依靠这几句诗,无法完全了解少女内心的痛苦,但这首诗无疑是她的情感宣泄是她自我解脱的方式。
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她的情绪,每一句话都仿佛在宣告她对生活的放弃,“生活是一场无尽的折磨,我终于受够了。”
少女所经历的某些困惑和痛苦,他并不完全陌生。无论是事业的压力,还是生活中的种种不顺,都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
“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孤独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孤独、无助、寂寞,这些情感组成了她对世界的绝望。郭沫若想到,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很多年轻人正面临着这种精神上的困顿与迷茫。
郭沫若继续阅读下去,发现诗中的最后一句话,简直像是一道宣告:“今天,我将与世界永别。” 这是她最后的决断,仿佛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就在郭沫若还在沉思时,突然,他的眼神停留在了诗中的两个字上,“死”和“绝”这两个字是诗的核心,似乎无可改变,牢牢把握住了少女对生命的终结态度。
“死”与“绝”,这两个字给了郭沫若灵感,或许通过改变这两个字,可以让少女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能够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他悄然拿起笔改动了诗中的两字。
“死”变成了“生”,“绝”变成了“续”。一场人生的决断,或许就在这两个字之间发生了转折。改动之后的诗,不再充满绝望,而是给予了生命的希望和未来的可能。
少女接过纸,眼中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她看着那两个字,读出了改动后的诗句,她的脸上逐渐浮现出迷茫的神情,仿佛什么东西开始动摇了。
那一刻的沉默,是所有可能的答案中最沉重的,出乎郭沫若的预料,少女低下头,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几分钟后,她放下了手中的纸,转过身背对着悬崖,泪水悄然滑落。
她看向郭沫若,眼中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轻声说道:“我…我原本已经准备好了,可是这些字让我有些犹豫了。”
郭沫若笑了笑,自己已经改变了这个女孩的命运,她并没有再继续走向悬崖,而是选择了面对生活重新开始。
少女的人生或许会变得不同,她不再把“死”作为终点,而是把“生”作为新的开始,“续”字所代表的,是生命的延续,这延续正是她的未来。
郭沫若不仅仅是救了一条生命,他还让这条生命重新看到了光明,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