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文绣出门散心,溥仪派一老太监偷偷跟着。怎料,文绣一出门竟直奔国民饭店37号房,老太监冲进去,看见3个男人,瞬间就跪下了。
1921年春,居住在北京皇宫并保留清朝皇帝身份的大清末代皇帝溥仪已经年满十六岁。宫中几位太妃以及旧有的王公大臣,连同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决定为年轻的溥仪选定一位皇后,并筹备大婚事宜。消息传出后,出身于额尔德特家族的华堪开始心生打算。 额尔德特家族是蒙古族的一个重要家族,属于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尽管1912年清帝退位后,大清王朝宣告垮台,八旗的地位也随之下降,但遗留的封建思想仍然存在,许多旧贵族依然怀有借着与皇室联姻重振家族声望的幻想。华堪便是其中之一,他希望借溥仪选后的机会,将额尔德特家族重新推向显赫。他心中理想的皇后人选便是他的侄女,文绣。在与文绣的母亲商议后,华堪将侄女文绣的照片送到了内务府,作为溥仪选后的人选之一。 文绣后来的封号是淑妃,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别号——“刀妃”。这个绰号的由来,要追溯到1924年冯玉祥攻占京城,迫使溥仪离宫之时。那天,宫中上下都显得非常忧虑,许多人都悄悄将自己能带走的金银细软装进行囊中,准备应对随后的流亡生活。然而,文绣随身携带的,并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把锋利的剪刀。她曾告诉自己,若遭遇不测或遭遇歹人,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尽。 在随后的流亡生活中,文绣虽然衣食无忧,却感到了比在宫中更加孤独与压抑。溥仪与婉容常在一起,参加酒会,听戏,享受彼此的陪伴;而文绣则只能一个人独自生活,看书、购物,甚至连想要生育一个孩子陪伴自己也成为无法实现的愿望。文绣在这种压抑的生活环境下,渐渐不愿再继续以“皇妃”的身份生活下去。
1931年的天津,秋意渐浓。国民饭店门前,一位身着长衫的老年男子匆匆跨过门槛,步履蹒跚地向楼上走去。这位老者是从静园赶来的太监,他此刻心急如焚,因为他肩负着溥仪交代的重任:暗中跟随文绣。 然而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他的预料。原本以为只是陪同文绣和她妹妹文珊出来散心,谁知两人直接来到了国民饭店。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文绣竟然直奔37号房间。老太监心中不安,在门外徘徊片刻后,终于推开了房门。 房门被推开的瞬间,映入眼帘的场景让这位跟随过两朝皇帝的老太监惊得几乎站立不稳。偌大的房间里,除了文绣和她妹妹,还端坐着三位身着西装的男子。那一刻,老太监立即明白了什么,双膝一软,扑通跪在了地上。 这三位西装革履的男子是律师,他们的出现意味着一个震惊天下的消息即将传开:大清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淑妃,要提出离婚。在那个年代,皇室成员离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位皇妃。 这场戏剧性的一幕背后,是文绣深思熟虑的决定。自从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举家迁往天津静园后,文绣的生活每况愈下。静园的生活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溥仪对她的冷落,加上婉容的处处刁难,让她的处境愈发艰难。 消息传开后,整个天津上流社会为之哗然。一位皇妃主动提出离婚,这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这个惊人的决定,不仅打破了皇室婚姻的传统束缚,也为那个时代的女性树立了一个追求自由的典范。
1931年10月,淑妃文绣与末代皇帝溥仪成功离婚,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成为当时女性的象征,激励了更多女性勇敢走出家庭,走上法庭捍卫自己的权利。这一行动不仅为女性争取到了更多的社会权利,也催生了20世纪20至30年代的离婚潮。 在那个时期,离婚案件在一些城市中明显增多,尤其是在天津,许多女性因遭遇丈夫虐待或压迫而选择离婚。《益世报》曾报道,天津法院受理的婚姻纠纷案件大幅增加,甚至在某一天就处理了六起离婚案件。离婚的理由包括丈夫逼迫妻子为娼、丈夫的暴力虐待、丈夫因病无法正常生活等。此外,还有不少婚约解除案件,通常是由于夫妻之间的分歧或因父母安排的婚约不合。 作家梁宗岱的风流事迹更是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在留学巴黎期间,梁宗岱与许多女性有过短暂的恋情,回国后,他与多位女性发生了感情纠葛。梁宗岱的同学和朋友回忆道,他尤其偏爱美丽的女性,常常坐在最漂亮的女学生旁边,举止亲昵。在梁宗岱移居北平后,妻子何瑞琼听闻丈夫自称未婚,甚至有再婚的迹象,这令她感到极为受辱。 两人的关系逐渐恶化,梁宗岱甚至将妻子的行李丢到门外。最终,何瑞琼决定与梁宗岱离婚,并要求支付一定的扶养费。她寻求了胡适的帮助,胡适代她向梁宗岱发函,希望通过离婚解决问题,但梁宗岱避而不见,最终导致了诉讼。 在溥仪的生活中,离婚并非仅有与文绣的一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溥仪与福贵人李玉琴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当时,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管理所为了缓解夫妻之间的紧张关系,允许他与李玉琴同住一室。尽管如此,溥仪与李玉琴之间的感情早已疏远,一夜同居也未能挽回他们之间的裂痕。最终,李玉琴选择离婚,溥仪无奈地顺从了她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