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贺寿,可包拯忧伤地说:“儿孙皆已亡故,我无后了啊!”众人都安慰他,此时,守寡多年的儿媳说:“公公,其实您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儿子! 宋朝天圣年间,京城汴梁的一座府邸张灯结彩,摆满了寿宴。这里正在为官居御史中丞的包拯大人贺寿,今天是他六十大寿。 府中宾客满堂,齐声向包拯道贺,却见寿星公神情黯然,眼中隐隐含泪。包拯看着堂下众人,缓缓说道:"儿孙皆已亡故,我包门无后了啊。" 包拯年少时便以清廉著称,从小县令做起,一路走到汴梁城中为官。他为官清正、执法如山,百姓称他为"青天",就连宋仁宗皇帝也对他赞誉有加。 可谁能想到,这位闻名天下的清官,在家事上却屡遭不幸。他初娶妻子李氏,本是郡中名门之女,夫妻二人情投意合。 不料李氏嫁入包家一年后便红颜早逝,未能为包家留下一子半女。李氏的离世让年轻的包拯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后来,经过媒妁之言,包拯续娶了董氏为妻。董氏出身高门,贤良淑德,不仅孝敬公婆,还经常帮助包拯处理家务琐事。 董氏为包拯生下一子二女,长子取名包繶。两个女儿也都嫁入了富贵人家,包家终于有了欢声笑语。 在外人看来,包拯虽为官清廉,但家中生活也算富足。府中还有一位侍妾孙氏,平日里相安无事。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包拯这个当父亲的,万万没想到自己会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一个解不开的结。 包拯府中的宾客们看到这位平日里铁面无私的清官露出如此神情,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劝慰。堂内的气氛渐渐沉寂下来,只有檀香袅袅升起。 宋朝民间有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一个家族来说,没有后人传承香火,是最大的不幸。这样的痛苦日日折磨着包拯的心。 宋朝的冬天格外寒冷,包拯府中却更添了一份凄凉。他唯一的儿子包繶在这个冬天离开人世,年仅二十一岁。 这个打击对包拯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包繶自小聪慧,长大后娶了名门之女崔氏为妻,两人恩爱有加,日子过得和美。 对包门来说,更大的不幸还在后头。包繶去世两年后,他唯一的儿子,年仅五岁的包文辅也不幸夭折。 两次丧子之痛,让包拯夫人董氏一病不起。整个包府笼罩在悲伤的阴影之下,连府中的下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 在这样的困境中,包繶的遗孀崔氏展现出非凡的品格。当包拯夫妇提出让她回娘家改嫁时,崔氏跪地痛哭,以死相誓要留在包家。 她说:"夫君已逝,公婆就是我的父母,我愿一生侍奉二老。"这番话让包拯夫妇深受感动,答应让崔氏留下。 崔氏不仅照料病中的婆婆董氏,还要料理整个包府的大小事务。她以女儿的身份尽心侍奉包拯夫妇,从不叫苦叫累。 包府中还发生着外人不知道的事情。包拯的侍妾孙氏因故被遣返回家,可崔氏得知孙氏已有身孕的消息后,暗中给予照料。 崔氏常常派心腹下人给孙氏送去银钱和补品。她深知这个腹中的孩子对包家的重要性,却不敢声张。 每当夜深人静时,崔氏就独自在佛堂祈祷,希望上天能保佑孙氏母子平安。 府中的下人们都说,崔氏不愧是大家闺秀出身,明事理、重情义。即便身处如此境地,依然能为整个家族着想。 包府的生活渐渐平静下来。董氏的病情也有所好转,但包拯的脸上始终看不到笑容。 在宋朝的礼教社会中,崔氏这样的选择实属难得。一般的寡妇要么守节一生,要么听从家人改嫁他人。 但崔氏却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她不仅要守节,还要承担起照顾整个包府的重任。更难得的是,她还在暗中保全着包家的一线血脉。 每当包拯在朝堂上为民伸冤时,崔氏就在家中默默支撑着这个饱经沧桑的家族。这个选择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极大的智慧和担当。 在包拯六十大寿的宴会上,崔氏站了出来,怀中抱着一个周岁的男婴。她跪在包拯面前,将这个秘密娓娓道来。 包拯听闻此事,先是一愣,随即仔细端详这个男婴的面容。孩子长得虎头虎脑,与当年的包繶颇为相像。 这个意外之喜让整个寿宴的气氛为之一变。包拯当即为这个男婴取名包衍,意为延续包家血脉。 宾客们纷纷向包拯道贺,称这是上天对清官的眷顾。包府上下也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连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 包拯虽然年事已高,但对这个小儿子格外疼爱。他让崔氏继续住在府中,负责抚养包衍。 董氏也将包衍视如己出,每日细心照料。 可惜天不假年,包拯在五年后的一天突然倒在了朝堂之上。临终前,他将年仅五岁的包衍唤到病榻前。 包拯立下遗嘱,言辞恳切而严厉:"后世子孙做官若有贪污受贿者,不得归葬祖茔。" 崔氏遵照包拯遗愿,将包衍的名字改为包绶。她延请名师教导包绶读书,亲自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包绶长大后考取功名,进入朝廷为官。他牢记父亲遗训,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 宋朝皇帝得知崔氏的事迹后,深受感动。特意下旨封崔氏为"永嘉郡君",以表彰她的德行。 包绶后来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清官,完全继承了包拯的遗志。包门的清廉家风就这样代代相传。
1722年,68岁康熙临终时,拉着雍正的手说:“朕把皇位传给你,但你要答应朕3个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