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解放前夕,蒋介石得知胡宗南抛弃部下跑到三亚后,让顾祝同带宪兵去枪毙胡宗南。当然这是气话,要枪毙直接下命令就行,何必让顾祝同去跑一趟。
1949年,胡宗南的决定,立刻引起了蒋介石的愤怒。
“胡宗南竟然擅自抛下部队,逃到三亚去,居然没有经过我的批准?”蒋介石大怒,他根本无法接受胡宗南这个决定,心里对胡宗南“贪生怕死”的行为感到极度失望。
他立刻叫顾祝同,带着宪兵去枪毙胡宗南。
这话听着凶狠,可实际上更多的是,蒋介石震怒的表态,并非真有意,让顾祝同执行命令。
这场风波,正是蒋介石那时内心的真实写照:失控的局势、无人可依的西南,他急需威慑、急需胡宗南回到西昌。
胡宗南作为国民党,在西南地区的最高指挥官,虽然已经败退,但他仍有一定的军事价值。
西南一线,蒋介石想通过胡宗南“固守三个月”,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
可胡宗南在蒋介石眼中,显然已经成了一个,不再能信任的“弃子”。
事情远没有蒋介石想象的那么简单。
胡宗南不急着听从“枪毙令”, 在顾祝同的访问下,胡宗南的态度显得格外柔软,他没有硬碰硬,而是用“天气不好、原计划飞往西昌”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显然,胡宗南不想让自己的形象,在蒋介石面前彻底崩塌。
他立刻开始通过亲信打报告,向蒋介石表忠心,还散布出“袁朴被处决”的消息,目的非常明显:他要通过这样的手段,让其他官员,知道自己仍能维持一定的影响力。
但蒋介石的气话,已经掀起了风波。
顾祝同到了三亚,面对胡宗南时,他没有带着宪兵执行那一命令。
顾祝同显然清楚,这样的决定如果直接执行,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内乱,甚至可能让地方将领,开始动摇。于
是,顾祝同转而劝说胡宗南,返回西昌,告诉他,“如果继续逃避,西南的局势就彻底没有了希望。”
顾祝同甚至进一步强调:胡宗南是国民党西南的最后一根支柱,“如果放弃西昌,整个大陆就彻底沦陷”。
这种话让胡宗南无法不动摇,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若再不表态,就可能真的从历史中彻底消失。
而蒋介石内心的真实意图更为复杂,既有威慑的意味,也有利用的目的。
他想通过顾祝同传递的“枪毙令”,逼迫胡宗南回到西昌,固守一段时间,以“戴罪立功”。
此时的西南,局势已经非常混乱,蒋介石急需依赖胡宗南,这种能调动军队的将领,哪怕是一个已经,有些失去了指挥能力的将领。
蒋介石此时,不打算彻底放弃胡宗南,而是希望能通过威慑,让他回到西,昌继续起到一作用。
顾祝同的劝说,最终促使胡宗南回心转意。
1949年12月28日,胡宗南在顾祝同的劝说下,飞回了西昌。
他入住了蒋介石的旧官邸“邛海新村”,并且接到命令——死命令:固守西昌三个月。这个命令虽然是绝望中的一线希望,胡宗南心里非常清楚,西昌已经是一个临时的庇护所,剩下的只有时间。
西南地区的局势,几乎已经不可能再翻盘。
胡宗南的情况越来越糟糕。他的部队人数不足三万,而且内部矛盾重重。
贺国光拒绝守城,周士冕更是开始抱怨“垫背”。
这种内讧,显然让胡宗南,已经无力再做什么,即便他曾经为了,国民党的利益拼搏多年,现在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守住的阵地,一点点崩溃。
1950年3月,解放军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再次抛下了自己的部队。
西昌的“坚守三个月”变成了笑话,胡宗南的“誓言”也变得空洞无力。
蒋介石对于胡宗南的失望达到了极点。
他不得不将胡宗南彻底边缘化,而胡宗南,最终只在台湾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恢复的政治影像。
如果蒋介石真的想,让顾祝同去执行“枪毙令”,那他显然应该直接下命令,而不需要通过顾祝同去跑一趟。
蒋介石的“枪毙令”更像是一种震怒的表态,一种试图挽回失控局面的方式。
而胡宗南作为国民党,西南的最后一块屏障,在政治上败退,但依然保留着“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