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新疆解放后,解放军战士进驻赛图拉哨所,破败不堪的哨所内竟还有8名戍边人

熹然说历史 2025-04-11 19:23:25

1950年新疆解放后,解放军战士进驻赛图拉哨所,破败不堪的哨所内竟还有8名戍边人员仍在坚守,解放军的到来令他们激动不已,并问道:“怎么又换军装了?” 1950年初,一支解放军小分队跋涉在崎岖的昆仑山路上。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刺痛着每个战士的脸庞,积雪没过膝盖,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带队的张连长拿出地图,仔细确认方位后对身旁的战士说:"再坚持一下,赛图拉哨所应该就在前面不远处了。" 经过数小时的艰难跋涉,当他们翻过最后一个山坡,一座破败的军事哨所出现在眼前。哨所的墙壁已经斑驳脱落,屋顶有几处明显的破洞,在刺骨的寒风中显得格外凄凉。 "这就是赛图拉哨所?看起来很久没有维修了。"一名年轻战士小声嘀咕道。 张连长没有回答,只是挥手示意部队靠近。当他们距离哨所约五十米时,突然传来一声警惕的喊话:"什么人?" 张连长立即回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是来接管哨所的!" 片刻沉默后,哨所的大门缓缓打开。几名衣着破旧的军人走了出来,他们的军装已经褪色发黄,有的甚至打着补丁,但都保持着军人的警惕与挺拔。 领头的是一名约四十岁的中年军官,他上下打量着解放军,脸上的表情从戒备转为惊讶,继而是一种难以掩饰的激动。 "你们终于来了!"中年军官声音有些哽咽,"都几年了,怎么才来啊?"他顿了顿,目光在解放军的军装上来回扫视,又带着困惑问道:"怎么又换军装了?" 张连长这才明白,站在面前的是仍在坚守的国民党军队,而且他们并不知道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叫王铭,是这个哨所的队长。"中年军官自我介绍道,"我们八个人一直在这里等待换防。最后一次收到上头的电报还是两年前,说形势紧张,让我们坚守阵地。" 张连长点点头,示意战士们放下武器,然后对王队长说:"王队长,现在是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了。我们是人民解放军,奉命接管赛图拉哨所。" 王队长和他的战友们面面相觑,显然无法立即接受这个事实。 "请进来吧,外面太冷了。"王队长最终说道,领着解放军战士进入哨所。 室内陈设简陋,一张破旧的地图钉在墙上,上面标注着各种巡逻路线。角落里堆放着有限的粮食和弹药,看得出来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得到补给了。 在随后的交谈中,解放军了解到这八名军人已经在赛图拉坚守了近五年,与世隔绝,不知外界变化。他们靠着有限的粮食和自己打猎维持生存,依然坚持每天巡逻,守卫着这片被遗忘的边疆。 赛图拉的历史,远比这八名守卫者想象的要悠久。在座谈中,王队长向张连长讲述了他所知道的哨所历史,但他的了解仅限于民国初期。张连长从随身携带的资料中补充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赛图拉在维语中意为'殉教者们',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牺牲与守护的意义。"张连长翻开一本泛黄的档案说道,"1877年,左宗棠西征平叛时,派出一百多名清军敢死队前往这里驻防。他们从其他地方运来木头和砖石,和着泥土建立了这个哨卡。从此,这片荒无人烟的高地上,有了中国军人的身影。" 王队长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敬意,"难怪哨所的地基如此坚固。这么说,我们是在延续前辈们的使命。" "是的,从清朝到民国,再到如今的新中国,无论政权如何更迭,这里始终有中国军人守卫。"张连长站起身,走到墙上挂着的那张破旧地图前,"赛图拉位于昆仑山脉的咽喉位置,战略意义重大。" 第二天清晨,张连长和王队长一同登上哨所的瞭望台。清晨的阳光洒在远处的雪山上,景象壮丽。 "这些年,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张连长问道。 王队长指向远处的一片低洼地,"我们在那里开垦了一小块地,种了些土豆和青稞。冬天会去猎一些野兔和山羊。附近的牧民有时也会和我们以物换物。" "你们还要面对外国军队的挑衅?"张连长敏锐地注意到地图上标注的几处红色记号。 "去年冬天,有一队Y国的巡逻兵越过边境约两公里,我们八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正面迎敌,一组迂回到他们后方。虽然我们人少装备差,但他们没想到这荒凉之地还有人守卫,被我们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快就退回去了。"王队长脸上浮现出一丝自豪。 午后,张连长召集所有人在哨所前的空地上集合。解放军战士整齐列队,而八名守卫者则站在对面,身着褪色的旧军装,却保持着军人的挺拔。 "同志们,"张连长的声音在山间回荡,"我代表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赛图拉哨所。从今天起,这里将继续作为新中国的西部边防哨所。"他转向王队长和其他七名守卫者,"你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国土,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铁血精神。新中国欢迎你们加入人民解放军,继续守卫这片土地。" 随后,张连长向他们介绍了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发放了新的军装和装备。当王队长换上崭新的解放军军装时,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0 阅读:184

评论列表

沙漠胡杨

沙漠胡杨

9
2025-04-11 21:29

这不是虚构,是真实的事情。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