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陈赓坐车来到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前。此时,陈毅正在和刘开渠商量纪念碑上浮雕的制作事宜,二人讨论得十分激烈。 1952年春日的一个下午,天安门广场上工程车辆往来穿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陈赓将军的黑色轿车缓缓驶入施工区域,停在了纪念碑基座旁。远远地,他就看到陈毅元帅和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正围着一幅泥塑稿件讨论得十分激烈。 "老陈,你来得正好!"陈毅看见陈赓下车,马上招手示意他过来。"快来看看这幅'胜利渡长江'的浮雕设计,有些细节我总觉得不对劲。" 刘开渠满脸严肃,指着泥塑上解放军战士手中的武器:"我们按照常规装备来设计的,但元帅说这与当年渡江时的实际情况不符。" 陈赓走近一看,顿时明白了问题所在。作为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他在1949年4月率部从九江一带强渡长江。那段历史他记忆犹新:"陈毅同志说得对。当时我们使用的武器大多是从敌人那里缴获的。尤其是渡江时,很多部队装备并不统一。" 刘开渠连连点头,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请将军详细讲一讲当时渡江的具体情况,我需要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 陈赓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个惊心动魄的日子——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百万雄师从东西两个方向拉开千里战线,以简陋的木帆船为工具,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长江。他详细描述了当时战士们的着装、持枪姿势、船只形态,以及指挥员挥臂前进的动作。 "这幅浮雕虽然只有二十多人、几只帆船,但必须体现出千军万马、千帆竞渡的磅礴气势。"陈毅补充道,"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摧毁国民党最后防线、加速全中国解放的关键一战。" 听着陈赓的回忆,刘开渠深受触动。作为浮雕的主创艺术家,他深知肩负的责任有多重。这座纪念碑的构想可以追溯到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决定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便举行了奠基仪式。从选址到设计,每一步都倾注了无数心血。 "我会修改这些细节。"刘开渠坚定地说,"为了完美还原'胜利渡长江'的历史场景,我还需要更多实际参考。能否请您帮我找一些当年渡江时的帆船照片?" "这个简单。"陈赓答应道,"我会托人到南京拍些照片寄给你。当年我们就是用那里的木帆船过江的。" 陈毅满意地拍了拍刘开渠的肩膀:"好好干!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为后人树立精神丰碑。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必须尊重历史真实。" 离开纪念碑工地后,陈赓将军回到办公室立即安排人员前往南京拍摄帆船照片。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很快送到了刘开渠手中,成为"胜利渡长江"浮雕修改的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纪念碑的其他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刘开渠作为主创艺术家,不仅负责"胜利渡长江"这一主浮雕,还要统筹其他七个主题浮雕:虎门硝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和抗日游击战争。每一幅浮雕都凝聚着艺术家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在一次工作汇报会上,刘开渠展示了修改后的设计方案:"'胜利渡长江'虽然画面中只有20余人,数只帆船,几朵浪花,但我力求呈现千军万马、千帆竞渡的磅礴气势。"他指着设计图解释道,"高低错落的冲锋姿态增添了动感,整个画面如一曲交响乐,韵律感极强。" 这时,一位身材矮小却气场十足的人走进会议室——是邓小平前来视察!他仔细查看了每一幅浮雕设计,尤其对"胜利渡长江"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个构图很有特点。"邓小平指着浮雕草图说,"人物造型饱满,排列成汹涌的波浪形,呼喊的指挥员和飘扬的红旗形成波浪的最高点,并且压在南京城之上,既有艺术美感,又表达了胜利在望的形势。" 刘开渠谦虚地解释:"为了增加稳定感,我特意突出了船的桅杆这一垂直线,使画面既富有动感又不失稳定,象征着革命力量势不可挡却又稳如泰山。" 邓小平满意地点点头:"纪念碑有重大教育意义,每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尊重历史事实。" 会后,刘开渠带领团队继续完善浮雕设计。同时,纪念碑的其他部分也在加紧施工。周恩来总理亲自为背面碑文题字,那三段记录着从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革命烈士英勇事迹的文字,凝聚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牺牲。据邓颖超回忆,周总理为了写好这段碑文,前前后后一共写了40多遍,每天早上鸡未鸣就起床练字。 与此同时,林徽因正在病榻上设计碑身装饰花纹。尽管身患重病,她仍坚持工作,设计了碑身东西两侧的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光辉永照"装饰花纹,以及小碑座周围八个象征"高贵"、"纯洁"、"坚忍"的大花圈。梁思成多次劝她休息,但她总是说:"我的病情我自己知道,要抓紧时间完成工作,不能拖大家的后腿。"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建成,5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当巨大的浮雕"胜利渡长江"展现在人们面前时,那动人心魄的历史场景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1969年,开国上将许世友成功当选为政治局委员,而陈毅元帅却落选了,非常失落。许
【7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