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9日,一个志愿军排长无视上级命令,弃守高地,放走美军50多辆坦

熹然说历史 2025-04-11 19:23:25

1950年11月29日,一个志愿军排长无视上级命令,弃守高地,放走美军50多辆坦克,没想到正是这一行动,创造了一项我军至今无人能打破的奇迹! 1950年抗美援朝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一个中国志愿军排在十余小时的阻击战中,歼敌215人,缴获6门火炮和58辆汽车,而自身竟然无一人伤亡,仅有一名班长的耳朵被炮火震聋。这个战场奇迹的缔造者,是志愿军38军113师337团一营一连二排的排长郭忠田。 这一切发生在1950年11月底,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如火如荼之际。当时,以美军第八集团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正在向北推进,志愿军司令部制定了一项周密计划:在德川地区形成大包围圈,彻底歼灭美军主力。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联合国军发现情况不妙后,开始大规模溃逃,试图逃出志愿军的包围网。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志愿军指挥部紧急调整战略,命令距离三所里最近的38军113师立即前往拦截。就这样,113师的战士们不得不踏上一段72.5公里的极限奔袭,企图用双腿跑赢美军的机械化部队。 经过14小时的强行军,113师的先锋338团以几分钟的微弱优势抢先抵达三所里,成功关闭了美军南逃的大门。见南路被阻,美军残部立即调转方向,试图从西面的龙源里突围。这一次,轮到郭忠田所在的337团临危受命,再次展开了12小时的强行军,抢在美军前抵达了龙源里地区的葛岘岭。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排长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创造历史。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创造这一奇迹的关键,恰恰是两次公然违抗上级军令的大胆决定。 第一次,他放弃了上级指定的葛岘岭主峰阵地,转而选择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第二次,面对来袭的50多辆美军坦克,他竟然下令让这些坦克安全通过,违背了"不放走一兵一卒"的严格命令。 "当时很多战士不理解,甚至有人质疑我是不是害怕了。"郭忠田后来坦言,"但我必须做出判断——我们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硬拼只会让弟兄们白白牺牲。" 这个看似错误的决定,却成为了战场上的转机。正是因为放走了坦克,郭忠田的部队才能集中火力打击后续的物资车队,造成道路堵塞,切断敌人的撤退线路,最终以完美的战术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清晨的阳光洒在葛岘岭上,郭忠田带领着刚经过12小时强行军的战士们到达目的地。在其他战士都想休息时,他却坚持要求大家立即修筑工事。"手都磨起泡了,也没见工事派上什么用场。"有战士抱怨道。但郭忠田异常严厉:"这是战场,不是演习!"他坚持要求战士们修筑多处真假交错的阵地,这一决定在几小时后证明是何等英明。 葛岘岭是个地势突兀的高地,虽然居高临下,但也十分显眼。郭忠田敏锐地意识到,在美军空中优势下,这样的位置极易成为轰炸目标。他默默观察地形后,发现在葛岘岭主峰下靠近公路的地方有个小山包,旁边还有山洞,恰好位于公路拐弯处。"敌人转弯时必定减速,是打伏击的绝佳位置。"郭忠田心中有了计划。 这就是他第一次违抗军令的时刻——他将主阵地从葛岘岭主峰移到了小山包,同时在原地留下假阵地迷惑敌人。不久后,先头的美军物资运输队进入伏击圈,郭忠田下令出击,顺利缴获了三车物资。 然而考验还远没有结束。1950年11月28日上午,郭忠田透过望远镜看到北方公路上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美军部队——三辆坦克打头,后面跟着50多辆坦克组成的庞大队伍。 "排长,坦克来了,我们打不打?"战士们跃跃欲试。按照上级"不放走一兵一卒"的命令,他们应该立即发起攻击。但郭忠田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把坦克全部放过去!" 战士们愕然。有人小声嘀咕:"咱们手里有手榴弹,可以炸履带啊。"郭忠田严肃地制止了议论:"我是排长,都听我的!" 他的目光越过坦克队伍,看到后面跟着的是满载弹药和士兵的物资车队。凭借排里仅有的步枪和手榴弹,很难对坦克造成致命打击,但这些没有重装甲的物资车却是绝佳的目标。 坦克队伍刚刚驶过,郭忠田立即下令向物资车队发起突袭。霎时间,炮车侧翻,运兵车被点燃,公路瞬间被堵得水泄不通。前方的坦克闻讯掉头返回,200多名美军在一位坦克指挥官的带领下向葛岘岭发起进攻。 "打掉指挥官!"郭忠田命令神枪手张祥忠瞄准那位挥舞旗帜的军官。随着一声枪响,敌指挥官应声倒地,失去组织的美军攻势顿时混乱。 美军随后呼叫了空中支援,30多架战机盘旋在葛岘岭上空,倾泻下汽油弹和炸弹。然而,这些打击几乎全部落在了已被放弃的葛岘岭主峰上,而郭忠田和战士们安全地藏在小山包的工事和山洞中。 美军地面部队见状,以为志愿军已被炸死,盲目冲上山来,再次遭到伏击。手榴弹和机枪火力将他们打得仓皇撤退。接连几次冲锋失败后,美军不得不退守对面高地,被死死钉在了葛岘岭地区。 夜幕降临,志愿军主力部队陆续赶到,成功包围了受阻的美军。战斗结束后统计,二排在这场战斗中消灭了215名美军,缴获6门火炮和58辆汽车,而自身除了一名班长耳朵被震聋外,竟无一人伤亡。

0 阅读:2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