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当晚的第一次国宴上,都吃了些什么? 1949年10月1日傍晚,曾经接待贵族和富商的北京饭店内,一片忙碌景象。服务员们个个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自豪感,因为今晚他们将为一群特殊的客人服务——那些普通的工人、士兵和平民百姓,这在旧社会简直不可想象。 "今天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我们服务的不再是穿金戴银的富人,而是真正的国家主人!"一位年长的服务员激动地对年轻同事说。北京饭店的厨房内,气氛却有些紧张。这家始建于1900年的饭店一直主营西餐,办如此规格的中式宴会还是头一回。 事实上,在开国大典筹备期间,周恩来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作为外交部部长,他深知这场国宴不仅要招待国内各界代表,还有众多外国使节和国际友人。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从京城有名的淮扬饭庄"玉华台"调来名厨,为"开国第一宴"掌勺。这些厨师带来了淮扬菜系的精湛技艺,兼容南北菜系之长,既符合大众口味,又能代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 而就在整个北京城沉浸在欢庆氛围的同时,几位身着飞行服的年轻军人匆匆赶到北京饭店。他们是刘善本、邢海帆等空军飞行员,刚刚完成开国大典的飞行表演和护航任务,连制服都来不及换就直接赶来参加宴会。 "同志们,辛苦了!"朱德总司令亲自向这些年轻飞行员敬酒,"今天你们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参加受阅,还要随时准备迎战可能来犯的敌机,这在我军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当晚的宴会共有600多人参加,既有各国使节,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周恩来在宴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朱德则感慨道:"同志们,今天是历史性伟大的一天。以前我曾是军队的统帅,然而现在,从今天开始,我将成为陆军、海军、空军三军总司令。" 当北京饭店内的餐桌上摆放好最后一道菜肴时,这场"开国第一宴"的盛况令人惊叹。虽然今天已无法看到当年的原始菜单,但根据参与制作国宴的厨师们的回忆,我们仍能拼凑出这场历史性宴会的丰盛场面。 这场国宴的冷菜就达九种之多,其中包括酱牛腱子、兰花干、四宝菠菜、硝肉、炝黄瓜条、桶子笋鸡、油吃冬菇、醉冬笋和五香肉干。每一道冷菜都经过精细制作,就连普通的油菜也要选用"三寸半高、叶绿肉厚的菜,去掉菜帮、只留下三叶嫩心"。 热菜部分更是豪华,共有十一道,分别是扒黄肉翅、烧四宝、火靠大虾、红烧鸡块、冬菜扒鸭、大煮干丝、红烧黄河大鲤鱼、烧狮子头、冬笋太古菜、糖醋小排骨和罗汉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热菜中有四道带"红"字的菜——红烧鱼翅、红扒秋鸭、红烧狮子头、红烧黄河大鲤鱼,这不仅象征着新中国的喜庆,也成为了此后国宴的一个传统。 菜单上还有清汤官燕作为汤品,冰糖银耳作为甜品,配以大米饭作为主食。餐后还有淮扬汤包、炸春卷、黄桥烧饼等点心和大鸭梨等水果。饮品则选用了中国传统的三种名酒:绍兴黄酒、山西汾酒和竹叶青酒。 然而,这样丰盛的国宴并没有成为后来的标准。就在开国大典后不久,周恩来就提出了"四菜一汤"的国宴标准。毛泽东更是明确指出:"接待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千篇一律都上燕窝鱼翅那些名贵的菜,花钱很多,又不实惠。有些外国人根本不吃这些东西。我们请外国人,有'四菜一汤'就可以了。"从此,"四菜一汤"成为了中国国宴的基本标准。 这种标准与开国第一宴的丰盛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国宴的"四菜一汤"中,并不包含冷盘和点心。上菜方式也很讲究,不是同时上四道菜,而是客人吃完一道菜后,再换下一道菜,主菜上完后才上甜点和水果。 到了1984年11月,外交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再次确定宴请来访外宾的标准:中餐为"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为"两菜一汤",最多不超过"三菜一汤"。这样的安排既节省了经费和物资,又节约了时间和人力,同时也让国宾能够了解并享受中国饮食文化之美。 从开国第一宴的九冷十一热到后来的"四菜一汤",中国国宴的演变不仅反映了饮食文化的变迁,更体现了新中国从建立初期到发展成熟期的治国理念——从讲究实效到反对铺张浪费,一桌宴席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与气质。
我是周恩来曾经的妻子,我想跟他见一面,麻烦您帮我通报一下!”1953年,一位名叫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