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当解放军报的记者登门寻人时,江西省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的村民们才知道村里那位高低肩、左眼缺失的百岁老人陈训杨竟然是位历经战火的老英雄。 2019年,江西省高安市的一天,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展一项特殊任务——寻访当地的退役军人。他们来到大城镇洲上村,敲开了一位百岁老人的家门。 这位老人名叫陈训杨,村民们只知道他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有个明显特征:右肩明显低于左肩,左眼眶深陷。平日里,老人话不多,但村里有什么事总是冲在前头,几十年如一日。 "陈爷爷,听说您以前当过兵?"工作人员询问道。 老人点点头,慢慢站起身,从卧室里拿出一个陈旧的小布包。当他颤抖着双手打开这个尘封已久的包裹时,屋内所有人都惊呆了——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23枚军功章,其中包括两枚一等功勋章!这些勋章是他参加渡江战役、西南战役、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的见证。 "老人家,您为什么从不提起这些功勋?"工作人员震惊地问。 陈训杨望了望门外,声音低沉:"想着那些曾和我并肩作战、倒下了的战友,我哪有颜面到处对别人宣扬?" 一个简单的回答,却道出了他深藏功名六十年的真正原因。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乡邻们纷纷赶来,难以置信自己朝夕相处的邻居竟然是位英雄。陈训杨的故事也很快被媒体报道,江西省委书记亲自上门慰问这位沉默的英雄。 而在村民们的记忆中,却有一个与这位老兵相关的奇怪故事。1993年,当时73岁的陈训杨因左眼旧伤复发住院,不得不摘除眼球。手术后,镇民政局考虑到他是战斗英雄,告诉他的儿子可以报销630元医药费。但当儿子拿着住院单据请老人签字时,却引来了老人的暴怒。 "家里没钱吗?你还要向国家伸手?你这共产党员难道是混进去的?"陈训杨当场将单据撕得粉碎,从此没有家人敢在他面前提起报销的事。 陈训杨的家很简朴,一层平房,家具陈旧而整洁。唯一醒目的装饰是他胸前别着的一枚毛主席纪念章。每次衣服洗干净后,他的儿媳都会端端正正地把这枚纪念章别在他的衣服上。 "打破长江天堑,解放全中国。"1949年4月,随着毛主席的一声令下,渡江战役打响了。在这场关键战役中,有一个年仅28岁的普通战士陈训杨,他的故事鲜为人知,直到70年后才被世人发现。 陈训杨的军旅生涯始于一次被迫的征兵。1948年,国民党军队来到江西高安抓壮丁,家中只剩下他一个儿子的陈训杨被强行带走。命运的转折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当他被解放军俘虏时,本以为会面临严厉惩罚,却意外收到了一个温暖的高粱窝窝头和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解放军感动了我。解放军这边当官的不打人不骂人,官兵都跟兄弟一样。"多年后,陈训杨用这样朴素的语言描述着当年的心情。一次战俘诉苦大会上,当他讲述失去六个哥哥的悲痛时,连队为他举行了一次祭奠仪式。这份人道主义关怀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决定加入解放军,后来成为第二野战军16军46师138团的一名战士。 渡江战役中,138团渡江突击队需要300名水性好的南方党员。陈训杨虽然不会游泳,也不是党员,但他毅然谎称自己懂水性,加入了突击队。他划着小木船,冒着枪林弹雨,在宽达10多公里的江面上往返了6次,运送战友冲向敌占区。 "子弹太过密集,敌人的炮弹在身边爆炸的时候,就是冲天的水柱,炸死了江里的鱼就翻着肚子成片浮上来,四周都是血腥味。"陈训杨的小木船被炮弹炸成碎片,他抱住一根木板,漂到了岸上,奇迹般地活了下来。300多人的突击队最终只有13人生还,陈训杨因此被授予"水上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前夕,陈训杨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成都战役以及云南剿匪等战斗。在云南剿匪行动中,他的左眼被土匪的鸟铳射伤,留下了终身伤痕。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陈训杨再次出征,在朝鲜战场上坚持了5年。"我这一生中最骄傲的日子,就是去朝鲜跟美国人对着干的这几年。邻居着火惨遭殃,火势牵连我心伤。抗美援朝上前线,保家卫国灭凶狼。当时,去了朝鲜,就没有打算活着回来。" 朝鲜战场条件艰苦,美军掌握制空权,常年行军打仗的陈训杨经常肩扛重达30多斤的轻机枪,这使得他的右肩甲骨严重变形,右肩明显低于左肩——这就是他后来特殊体貌特征的由来。 1955年4月,陈训杨结束了七年战火纷飞的军旅生涯,带着300元复员补贴返回家乡。回乡后,他将全部补贴用于购买两头水牛支援互助社,所剩无几的钱也全部用来接济贫困乡亲。 从1958年到1960年,他担任施工团第三连指导员,带领乡亲修建了碧山、樟树岭、九龙等多座水库和堤坝。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最早出工最晚收工,把自己的饭菜分给饿了的年轻人。水利工程结束后,组织想留他当干部,但他婉拒了,主动要求回乡种田。
2019年,当解放军报的记者登门寻人时,江西省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的村民们才知道村
熹然说历史
2025-04-12 21:28:34
1
阅读:41